陆浩1995年出生,标准的“95后”,是保定工务段保定桥梁车间沙河桥工区的一名桥梁工。不到30岁的年纪,人生经历却分外精彩:组建爱心志愿服务队,开展义务献血科普宣传和公益服务,常年资助贫困儿童,积极救助受困群众,曾荣获“河北好人”“京铁榜样”等荣誉,被誉为“活雷锋”。这些年,他把一桩桩“小事”做成滚烫的“大事”,平凡里见热度,寻常中见光芒。
热血:4小时循环 13年执着坚守
陆浩说自己主动参与无偿献血,是受父亲的影响。
陆浩的父亲陆建楼是一名退伍军人,“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获得者,曾因见义勇为荣获“中国好人”称号。他时常叮嘱陆浩“要做好人,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些叮嘱深深刻在陆浩的脑海中,影响着他的成长。
18岁那年,正在部队服役的陆浩,第一次走进献血车,完成了向父亲学习的心愿。看着自己体内殷红的鲜血缓缓流进采血袋,不久后也许就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陆浩内心充满了激动和自豪。从这开始,他走上了持续无偿献血的道路。
在一次献血过程中,陆浩从河北省血液中心工作人员宣传中得知,相比于捐献全血,人们对捐献血小板了解得不多,缺口也更大。而血小板用处很大,对血液病患者、骨髓移植患者来说是“救命血”,陆浩当即决定:“从此以后改捐血小板!”
捐献血小板的流程比捐献全血复杂得多,要把人体内的血液抽出,在机器内过滤分离后,再输送回体内,完成8个循环后,可以分离出2个治疗量的血小板,整个过程要静卧4个小时。
抽血的针头又粗又长,扎进血管时格外疼,针孔处的瘀青往往要几天才能消退。陆浩指着双臂臂弯处的针孔痕迹笑着说:“这些就是我献血的‘勋章’!”
捐献血小板的标准很高,身体疲劳、饮食油腻、生病吃药等情况,都可能造成检测不合格,达不到采血标准。陆浩就曾因为连续熬夜工作,造成指标不合格而被拒绝,他为此懊恼了很久。
为了达到采血标准,陆浩戒掉了最爱的火锅、烧烤、啤酒,改为清淡饮食,还时常锻炼身体,只为把最健康的血液献给需要的人。 13年间,陆浩义务献血36次。
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考虑到一个人的力量有限,陆浩于2023年成立了“正定县常山泽佑服务队”,发动身边的亲戚、朋友一起做公益,父母、岳父母和爱人,都成为他团队中的一员。
成立两年时间,服务队壮大到76个人,献血总量超过3.6万毫升,开展义务献血知识宣讲近百次,发放5万余份宣传材料,推动了无偿献血知识的普及。河北省血液中心曾7次发来感谢状表达谢意。
今年3月份,陆浩接到河北省血液中心的电话,库存血小板量告急。他迅速召集15名团队成员紧急驰援,有效缓解了血液中心的燃眉之急。“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只有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才能汇聚成爱的长江大河。”陆浩说,这正是他成立团队的初衷。
温暖:4万元捐资助学 守护孩子成长
临近中秋节,陆浩又开始了大采购:米面粮油,书本文具,鞋帽衣物。这些东西,不是给自己孩子准备的,而是他要利用假期送给河北省赞皇县凯星小学学生们的礼物。
在一次最美奉献团体发布会上,陆浩看到了山区贫困儿童的宣传片,了解到了琪琪(化名)的情况:爸爸患有精神疾病,妈妈瘫痪在床,姥姥身体不好,全家靠低保过日子。陆浩当即决定加入“代理爸妈”活动,全力资助琪琪完成学业。
经过多方联系,陆浩联系上了凯星小学的老师,驱车三个多小时,赶到了位于大山深处琪琪的家:破旧的房屋,躺在床上的母亲,远比同龄人瘦小的身子,怯生生不敢说话的样子,茫然无助的眼神。看着这一切,陆浩感觉揪心地疼,“放心读书,以后有哥哥帮你!”
自此开始,陆浩成了琪琪的“代理父母”,全额承担起孩子的学费,定期置办各种学习用品,逢年过节到家中探望,送去生活物资,留下生活费,改善一家人的生活。
不仅仅是琪琪,了解到凯星小学还有不少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陆浩又联系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志愿者,定期到学校开展慰问,给孩子们带去书籍、文具,给学校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
作为普通的工薪阶层,陆浩生活很俭朴,平时就是一身铁路工作服,吃喝也不讲究,花钱从不大手大脚,但是在帮扶孩子上面,他却从不吝啬。“给孩子们花钱,我一点儿也不心疼,爱人也很支持。”陆浩说,几年来,他为凯星学校和孩子们捐出的慰问金及各类慰问品总价值超过4万元。
在陆浩的关心帮助下,琪琪也有了可喜的变化,脸蛋上见了肉,胆子变大了,最重要的是眼睛中有了光。“做这些不求孩子考多高的分数,就想让她知道有很多人关心她,不要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说起琪琪的变化,陆浩开心地说。
微光:一只“爱心行囊” 随时伸出援手
陆浩是出了名的热心肠,身边的人有了困难,总是不遗余力地帮一把,不少人称他为“活雷锋”。
在部队时,陆浩是卫生员,深知急救物品的重要性,总是随身携带一个“爱心行囊”,里面装有速效救心丸、绷带、酒精棉等应急物品。
有一次外出,陆浩遇到了一位突发心脏病的老人,晕倒在路边,情况十分危急。他迅速取出速效救心丸帮老人服下,并拦车将老人送往医院。经医生抢救,老人最终转危为安,陆浩默默返回了部队。
从此之后,陆浩更加坚定了随身携带“爱心行囊”的想法。“东西不多,带着也不碍事,遇到急需的人,就能起到大作用。”陆浩说,直到现在,他的车上都始终备着“爱心行囊”,并增添了拖车绳、充气泵、应急手电筒以及维修工具等,时刻准备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
在陆浩的志愿服务群内,常常发有汽车抛锚、老人走失等求助信息,方便时,他总是主动参与,伸出援助之手。
8月底的一天晚上,陆浩睡觉前看到群内发了一条汽车熄火的信息,位置离自己家也就10分钟车程,立即回复去帮忙。
陆浩驾车赶到现场,二话不说,接线、连电、打火,帮助对方汽车启动。车主非要给陆浩转发红包感谢,被陆浩摆手拒绝:“真要想谢,准备点应急备品,去帮下一个抛锚的人。”
一有空闲时间,陆浩就组织“正定县常山泽佑服务队”的成员到养老院打扫卫生,陪老人唠嗑;到山区小学,慰问当地的孩子;到正定各大景区,协助维持秩序……
不仅生活中助人为乐,工作中陆浩同样如此。
陆浩考取了健康管理师证书,担当起了工区的“小大夫”,定期给大家测量血压,解读体检报告,叮嘱老职工们按时吃药。他还发挥自身特长,编写了三期《健康论坛》宣传册,从“夏季防暑小妙招”到“冬季防冻伤指南”,每一条建议都紧密结合工务特点,深受干部职工认可。
同事们谁家有点大事小情,陆浩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帮忙,代买药品,帮忙挂号,陪同看病……从来都不遗余力。说起这些,陆浩直摆手,“都是些顺路顺手的活,不算事!”
总有人不理解陆浩的行为:“每天工作累得够呛,哪有那么多精力做好事啊?”
“做好事上瘾。”陆浩笑着说,每次听到“谢谢”两个字,疲惫瞬间清零,这也是他做好事的最大动力。
当前,京广线集中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陆浩每天参与其中,格外忙碌。“等这阵忙过去,好好调理一下身体,我就去献血,把第一个‘小目标’实现。”陆浩说,自己制定的“小目标”,就是要像父亲一样,获得一次“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他只要再献血4次就能实现。
谈及实现“小目标”后的生活,陆浩语气坚定地说:“我还不到30岁,人生道路还很漫长,我要踏踏实实做自己,做好人,争取做一辈子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