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读懂故宫里的时空智慧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新华网 | 发布时间: 2025-10-04 22:06:59 | 2 次浏览 | 分享到:


《天下文明——紫禁城规划思想与古代中国》近日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在这本新作中,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军对紫禁城及明清北京城规划、设计以及营建制度进行详细考察,开创性地指出紫禁城的建筑制度源出上古之天文与人文,直通农业文明的原点;其所承载的知识与思想体系,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

 

紫禁城修建于古代中国晚期,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古往今来,无数研究者为之付出毕生心血。这一次,跟随王军的视角,从时空的角度来审读这座城,我们更会品味出,故宫何以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紧密相连,为我们留下取之不竭的文化宝藏。

 

中国古代时空观念的源头,藏在远古先民好好种地的生存需求里。要想获得稳定收成,必须精准测定时间,而时间须通过空间来测定。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特有的时间与空间合一的时空观,对建筑制度产生深刻影响。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浙江良渚遗址等地的考古实证清晰表明,在新石器时代,先人已经能够精细地测定和管理时间与空间,从而创造大规模的农业剩余、兴建大规模的都邑和水利设施。

 

如何做到时空的精准定位?没有历书的年代,他们将目光投向天空:昼测日影,夜观星象,测定东南西北、春夏秋冬,规划二十四节气阳历系统,指导农业生产。

 

中国文化特有的一个现象是,时间是空间的规划师王军说,在立表测影、北斗与东宫苍龙的观测中,东南西北皆是春夏秋冬的授时方位,由此衍生东春、南夏、西秋、北冬,不同的空间对应着不同的时间,被时间赋予不同的人文意义,成为规划布局的依据。这个知识体系从老祖宗驯化农作物的时候开始萌芽,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中,被传承、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深层逻辑。

 

时间与空间的对应,在故宫随处可见。太和殿庭院东为体仁阁,西为弘义阁,这是对春生属仁、秋收属义的体现;前朝区域东有文华殿、西有武英殿,文事在左,武事在右,取义左春右秋……

 

明清北京城也遵守这套体系。从太和殿向南眺望,前门商业街买卖兴隆、南苑麋鹿成群,呈现夏时万物皆相见的景象;从太和殿北望,中轴线北端的钟楼与鼓楼,又是冬至授时的象征。

 

日日徜徉在故宫中,王军感慨,古老时空观念伴随着种植农业的发生发展,在紫禁城和明清北京城凝固为不朽的建筑乐章,彰显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性与适应性。

 

测定时间和空间对于任何一种文化来说,都具有首要意义。王军表示,支撑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观象授时体系,不仅独创出二十四节气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而且塑造了时间与空间密合的人文观念,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

 

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全球化浪潮与技术进步袭来的当今世界,故宫承载的时空观念乃至中华文脉更显珍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