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透过三个坐标,感知博物馆史诗般进步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新华网 | 发布时间: 2025-10-05 22:41:44 | 11 次浏览 | 分享到:

今日之中国,博物馆事业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较新中国成立之初增长330余倍;91.46%的博物馆免费开放,2024年接待观众14.9亿人次,相当于平均每个中国人都曾“打卡”一次有余。

 

博物馆,是守护人类文明的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1905年,我国建成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今日,神州大地“千馆千色”蔚然成林。

 

迎来100岁生日的故宫博物院,近期推出“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等重磅展览。百岁博物馆,依然风华正茂。

 

百廿光阴,尤其是新时代的春风化雨,三个“前所未有”清晰显现——保护传承力度前所未有,公众参与热情前所未有,创新迭代速度前所未有。我国博物馆事业呈现空前繁荣景象,生机勃发、光华夺目。

 

不仅是数量的跃升,更是理念、技术、业态、服务的深刻变革。透过博物馆的创新进化,得以感知文化事业拔节生长的蓬勃态势,辉映大国文化自信自强的璀璨光华。

 

在历史坐标下,看博物馆承载的文明底蕴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博物馆,正是解读这份连续性的生动注脚。

 

“濠南苑囿郁璘彬,风物骈骈与岁新。”120年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一举打破中国数千年只有皇家私藏与私家园林的传统,确立了集收藏、研究、教育于一体的我国现代博物馆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成为展示国家历史、凝聚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背后的支撑,则是中华文明自有的雄浑底蕴。

 

漫步7000余座博物馆,如同穿行在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史诗长廊——

 

陕西历史博物馆写:斗转星移,万物乾坤;中华文明,玉振金声。三星堆博物馆写: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北京自然博物馆写:如果把地球的历史比作一天,恐龙生活了52分钟,而人类只有9.4秒。

 

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历史的长河在这里汇聚、流深、激荡。

 

“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新时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接续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全面展开,国之瑰宝化作展览实物见证。持续擦亮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为14亿多中国人挺立文化自信的脊梁,注入深沉而持久的力量。

 

在当代坐标下,看博物馆脉动的时代气息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河南博物院内,孩子们的笑声与8000多年前贾湖骨笛的空灵之音“隔空交响”。今年的国庆、中秋假期,迎来更多观众。

 

繁荣,在于贴切而精准地拥抱并照亮了人民的精神需求。延时开放、丰富展陈、服务研学……从“肃穆殿堂”轻盈步入“生活秀场”,博物馆不断延伸的“文化半径”里,有更多与人民群众双向奔赴的温暖场景。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

 

改革,是这场深刻嬗变的强劲引擎。“到2025年,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制完善、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2021年发布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助推博物馆发展提速。

 

看城市,重庆重钢原型钢厂旧址,老厂房“变身”工业博物馆,书写“活起来”的工业史;

 

望乡野,吉林长春黑土地里,“长”出信家村黄金玉米博物馆,记录乡村农耕的质朴肌理。

 

“千馆千色”,各展其华,各美其美。越来越多人,爱上博物馆,也爱上“博物馆+”的新风尚。

 

100年前,故宫博物院向公众敞开大门的第一天,参观者排起长龙;今天,“博物馆里过假期”“为了一座馆,奔赴一座城”,文旅融合的新风尚,催生出城市文化新名片。

 

“把国宝带回家”,中国国家博物馆“顶流”凤冠冰箱贴销售超百万件,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天宫藻井冰箱贴供不应求。文创产品作为博物馆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的延伸,搭建起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桥梁纽带,促进了历史文脉与日常生活的有机融合。

 

科技创新,为了让更多保护成果为人民共享。

 

上世纪60年代,莫高窟第161窟整窟壁画起甲,如雪片般脱落。修复师李云鹤每天修复0.1平方米,整整两年终于让洞窟“起死回生”;今天,敦煌研究院团队通过数字技术,令莫高窟壁画在云端“复活”,千年瑰宝“数字永生”。

 

“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攥在手里,与时俱进,让它发扬光大。”

 

在创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博物馆“活”起来、潮起来。

 

在全球坐标下,看中国博物馆出海展现自信姿态

 

“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