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包搭子”走俏 小挂件圈粉年轻人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新华网 | 发布时间: 2025-08-28 18:21:44 | 11 次浏览 | 分享到:


清晨的地铁站,26岁的白领杨女士在拥挤的人潮中护住背包——一只毛绒Labubu玩偶随着车厢晃动轻轻摇摆。“心情不好时,我会在背包上挂‘丧丧’的文字牌。今天选了笑脸款,也算给上班生活一点治愈。”杨女士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杨女士一样,从火到断货的潮玩IP Labubu,到西安文创“绒馍馍”,这些单价几十元的小物件,将背包打造成了“行走的情绪展板”。

 

小挂件掀起大风潮

 

今年以来,社交媒体上“包搭子”“包挂”相关话题的浏览量持续攀升,其中以毛绒包挂最受欢迎。这股盛行的包挂风迅速蔓延至迪士尼、三丽鸥、JELLYCAT等知名IP,它们相继推出自家特色的包挂产品。

 

记者在潮玩店看到,货架上密集陈列着数百款包挂,憨态可掬的毛绒公仔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当热门IP的包挂售罄后,还有消费者咨询店员何时补货。

 

在社交平台上,“包挂搭配”话题浏览量破亿次,年轻人自发分享“小众挂件安利”,甚至衍生出挂件穿搭公式,如“深色托特包+荧光色挂件=撞色美学”“帆布包+毛绒玩偶=松弛感标配”。

 

事实上,相较于盲盒、玩偶等无法随身携带的潮玩,挂在包上的各式小玩意能够宣告自己的兴趣与品位,也让包挂的玩法得以无限拓展。除了大牌尼龙绳结、皮革吊饰价格偏高,售价在百元以内的IP毛绒公仔、钥匙扣等物品,都是消费者可以使用的“包搭子”。

 

如今,包挂早已超越年龄与职业圈层,成为跨越场景的情感媒介。“年轻人更愿意用这些小物件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个性。”一潮玩门店店长表示,包挂正成为一种新的社交货币,帮助年轻人快速找到同好。

 

“每次出去旅行或者出差,都会买一些当地有特色的包挂、冰箱贴回来送给朋友。”北京消费者李女士告诉记者,它们更便携,也极具地方特色,还有一定收藏价值,每当看到这些小物件都会想到当时购买时的心情和情感体验。

 

小物件化身情绪急救包

 

麦肯锡发布的《2024年中国消费趋势调研》显示,64%的消费者更加看重精神消费,并且年轻消费者更加追求精神层面的愉悦和心理层面的满足。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王彦认为,从心理学角度看,包挂满足了自我展现需求,一方面是社会认同,包括通常说的从众心理;另一方面可能是年轻人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比如说挂在包上,相当于通过非言语的渠道,来表达个人的一些理念和想法。同时,很多消费者喜欢做一些定制款,这样既能避免与他人一样,也能作为一种个性化的自我表达方式。

 

包挂进一步突破装饰边界,通过交换、展示行为衍生出新的社交礼仪。在社交平台上,不少人因喜欢同一IP而迅速熟络起来,还有人会自发地进行包挂互换,通过一个小小的符号找到自己的圈子。

 

除了社交破冰,包挂还是年轻人的情绪急救包,挤地铁被推搡得烦躁时,摸摸毛绒挂件的软乎乎触感,心情会慢慢平复;加班到深夜,情绪低落时,瞥见包上咧嘴笑的小玩偶,莫名就被治愈了。王彦说,这种“触摸即安心” 的感受,其实也有一定的心理学依据。

 

同时,相比于频繁更换价格不菲的包袋,用一款百搭的包搭配可以随心更换的包挂,显然是更加实惠的选择。资深二次元人士小刘告诉记者,自己会不定时换包挂,每换一只包挂,就仿佛换了一款新包,不同的包挂也代表着自己不同的情绪。

 

情绪价值驱动商业革新

 

博物馆将文物IP微缩化,让文化符号“跟着背包走遍全国”成为一种新潮流。各地博物馆也不遗余力推出原创IP,很多消费者不惜为了一款挂件而奔赴一座城。在IP消费的驱动下,毛绒玩具不再仅仅是一件玩具,而是成为了更多年轻人的情感寄托和情绪搭子。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下旬,国内毛绒玩具相关企业现存量达1.74万家,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两地。注册量方面,近3年毛绒玩具相关企业每年注册量均在1000家到1500家之间,其中2024年注册量达1483家,同比增长16.04%。截至目前,今年已注册911家相关企业,且新注册企业多分布在二线城市。

 

作为毛绒玩具的延伸品,如何让小挂件持续释放吸引力?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勇坚表示,独特性与创新性是关键。首先,IP应该有足够的独特性,要有个性化的表达,还得有背后的价值观或者情绪表达,要和消费者的情绪联系起来;其次,包挂虽小,材料做工都应该不断创新。

 

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看来,小挂件要做成大产业,核心还是要扎根年轻人需求,紧跟市场变化。了解Z世代消费者的喜好,跟市场的需求相结合,小挂件也能够成为一个大买卖,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市场不缺IP,缺的是共情力。”一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出现不少跟风产品,未来需深耕“情绪共鸣设计”,品牌需要平衡个性化与规模化矛盾,定制服务、模块化设计或许能成为突破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