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追寻“跨文化”青春坐标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新华网 | 发布时间: 2025-08-27 16:54:59 | 4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不仅是我的求学之地,更是我的第二故乡。”从孩童时期随母亲定居中国贵阳,到如今在天津大学攻读软件工程专业,来自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戴安娜的青春在两种文化中交织,既有对祖国的眷恋,也有对中国的热爱。

 

2015年,年仅10岁的戴安娜在中国开始了她的“跨文化”人生。突然置身于完全陌生的语言和文化环境,戴安娜坦言那段时间“懵懂又充满新鲜感”。为了帮助她尽快适应中国的生活,妈妈决定让她从国际学校转入当地一所普通高中,与中国学生一起学习。

 

在这所高中,她开始了“硬核的中文学习”:背诵《关雎》、默写《乡愁》、学写中文作文。刚开始,她的作文只能写100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中文写作越来越流畅,有一次还拿到高分。

 

她特别喜欢余光中的《乡愁》,因为这首诗让她想起了自己的家乡。“乡愁是邮票、是船票,对我而言,这是跨越两国之间的一种情感联系。”她说,学习中文不仅帮助她融入了中国社会,也让她对自己的身份有了新的认识,“我既是吉尔吉斯斯坦人,也是半个中国人。”

 

戴安娜的生活里,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的文化交织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混搭美”。她和母亲庆祝吉尔吉斯斯坦的传统节日,制作家乡的美食,她们也会包饺子、准备中国年夜饭。她的年夜饭餐桌上,既有中国的饺子、包子,也有吉尔吉斯斯坦的别什巴尔马克(一种肉类菜肴)和手抓饭。

 

她笑着说:“中国人喜欢团圆,吉尔吉斯斯坦人也一样。在节日里,和家人一起分享食物、讲述故事,这是一种共同的幸福。”这种双重文化的融合,让她在两种身份中找到了平衡,也让她成为了中吉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

 

高考结束后,戴安娜选择报考历史悠久的天津大学,软件工程是她的第一志愿,她希望用技术改变未来。

 

学习软件工程的过程并不轻松,戴安娜却乐在其中。她认为,软件工程不仅是专业的选择,更是她与时代接轨的方式。“科技正在改变世界,而我希望为中吉两国的技术合作贡献力量。”

 

课业之余,她热衷于以“半个中国人”的身份帮助那些初来乍到的国际学生,教他们学习中文、使用移动支付、制定旅游线路。“能以我的方式帮助这些‘老外’,我非常开心。”

 

作为在中吉文化滋养中成长的年轻人,戴安娜对两国合作有着独特的理解。她至今记得2024年底得知中吉乌铁路项目的启动时的兴奋之情。“这条铁路连接我的两个家,会为两国的贸易和交流注入新的活力。”

 

如今,天津进入“上合时间”。戴安娜对此引以为豪,“上合组织峰会将让天津这座富有活力、独具魅力的城市与世界美丽相约。”

 

在中国开启第二个10年生活的戴安娜坚信,中吉两国的友谊会在未来更加深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