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唐峰被正式任命为中央民族乐团团长。从昔日“最年轻首席”到勇于创新的“民乐先锋”,再到如今要考虑如何精进乐团艺术水准,打造更多精品力作,唐峰感觉“压力从没这么大过”。谈及履新后的计划,他表示,在传承与创新民乐的同时,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并喜爱民乐;平衡好传统与现代、守正与创新的关系,让民乐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我就想实实在在为乐团和民乐做点事儿,留下作品、留下人才。”他说。
童年际遇 包苹果的报纸改变他的命运
唐峰与二胡结缘,得益于家乡浓厚的音乐氛围。他出生在江苏常州,二胡、琵琶、笛子等乐器在民间广为流传,老一辈大多能玩转几件乐器。在这样的熏陶下,唐峰自幼对音乐兴趣浓厚,尤其被二胡独特的音色吸引。姑父教别人学二胡时,唐峰常好奇旁观,父母便决定让他也试试。于是,7岁的唐峰便用一把淘汰的二胡踏上了学琴之路。
令人惊讶的是,仅半年,唐峰的水平就超过了学习一两年的孩子。但当时条件有限,很难找到专业的老师,姑父教到一定程度后难以给出更多支持,唐峰只能自学。手抄本是他的学习资料,唱片成为重要的学习工具。父亲的朋友凑钱买了一台电唱机,还送了两张唱片。“我以能拉得和唱片一模一样为目标,不停练习。”唐峰回忆道。
凭借天赋和努力,唐峰在当地崭露头角,七八岁便登台演奏,成为颇有名气的“小演奏家”。一次偶然的机会,唐峰的命运发生了转折。母亲到副食店买苹果,用《解放日报》包着苹果带回家,全家围在一起吃苹果顺便浏览那张报纸,突然发现中央音乐学院附小招生的信息,这是恢复高考后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的首次招生。当时唐峰9岁,已经练习两年二胡。父亲觉得这是让孩子接触高手的好机会。
招生考试在上海,唐峰顺利通过初试、复试,成功考上中央音乐学院附小。
在附小,他开始系统学习音乐,也面临新的挑战。离家远、无家长管束,他一度放飞自我,成绩太差,差点被劝退,以“甄别生”身份勉强升入附中。升学后的他暂时收心一年,之后又玩心不改,回到老路上。“幸好我遇到了一批好老师,他们放下手中所有的事情,寸步不离地守着我练琴。”这段潜心的时光让唐峰最终得以进入中央音乐学院。
事业转折 从“幕后人员”到“最年轻首席”
1990年,唐峰大学毕业考入中央民族乐团。刚进乐团的他,并没有太多机会。“当时乐团有十个二胡演奏员。演奏的时候两人一排,我和我同学薛克坐在二胡声部的最后一排。”唐峰清楚地记得,当年演出遇到小一点的舞台,他和薛克就得坐到幕后去演奏,因此他们常戏称自己是“幕后人员”。
转折发生在三年后的刘天华阿炳纪念音乐会上,唐峰通过选拔获得了独奏的机会,演奏得到了当时的指挥胡炳旭等人的认可。“那次的音乐会对我的影响很大。我突然意识到,只要手上有功夫,还是有崭露头角的机会的。”唐峰回忆说,“刚进团,我觉得自己掌握的专业技巧已经绰绰有余了,但其实老前辈们对音色的把控和情感的拿捏才是更深层次的‘技巧’,这些是我在当时没有意识到的。”经过那次独奏,唐峰不断精进业务能力,从老前辈身上吸收经验,更好地融入了乐团,对音乐的理解和处理更上一层楼。
又过了三年,让他意想不到的机会来了。1996年,文化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求中直院团通过业务考核竞聘上岗。因此,中央民族乐团重新聘任声部长和首席。“那次考核真是严格,为了公平、公正,在考官和演奏者之间拉上了幕帘。”唐峰回忆说,不仅如此,连考试的地上都铺了厚厚的地毯,即便是穿高跟鞋踩在上面也几乎听不到声音,就是为了不让考官通过足音辨别考试者的身份。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连续两次考试和一次面试,28岁的唐峰均名列前茅,最终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被聘为中央民族乐团首席,成为当时中国民乐团乃至交响乐团里最年轻的乐队首席。这一转变,让他从“幕后人员”走到乐团最前列。
成为首席后,唐峰面临诸多挑战,第一关是来自一些老同志的“考验”。通常情况下,全乐团录音,如果其中有独奏会提前通知,但唐峰担任首席后的第一次录音,没有任何人通知他需要独奏。录音开始,每个人都要按照手中的乐谱演奏,到了需要独奏的段落,所有人齐刷刷地停了下来,但唐峰的乐谱并没有结束,只听他继续演奏,“当全场一下子安静,只剩我自己的声音时,那种压力真的是爆棚,我甚至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得益于优秀的视奏能力(将乐谱符号转化为演奏动作的音乐能力)和对音乐极强的把控能力,唐峰“不动声色”完美地完成了这段独奏。这种情况经历几次后,所有人都从心底里认同并接纳了这位年轻的首席。唐峰“第一视奏”的美名也在乐团流传开来,直到如今依然为人称道。
引领乐团 达成中国民乐迈向世界舞台里程碑
都说首席的风格就是乐团的风格。与上海民族乐团的秀气、香港中乐团的干净规范相比,中央民族乐团的风格更加霸气、有张力。这种风格的形成,与担任了20多年首席的唐峰的演奏风格以及乐团的演出经历密切相关。
“首席就像乐队的灵魂,要引领整个乐队演奏出和谐的音乐。”唐峰将排练视为实战,从呼吸节奏到肢体语言,皆以正式演出的标准要求自己。他细致观察每位乐手的演奏状态,既解决技术难题,又通过眼神与动作传递音乐处理意图。在他的带领下,乐团配合更加默契。
唐峰担任首席后,正赶上中央民族乐团海外演出日益频繁,国际知名度显著提高。
其中最为瞩目的莫过于1998年,中央民族乐团首次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上演虎年“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这场演出堪称中国民乐迈向世界舞台的重要里程碑。
“维也纳金色大厅是全世界最著名的音乐圣地,在当时那个年代,能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是所有音乐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虽然将近30年过去了,但谈起那场演出,唐峰依然心潮澎湃,“那次演出根本不用去刻意管理,每个人都铆足了劲儿把自己的最佳状态展现出来,那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强烈民族自豪感。”最终,乐团凭借出色的表演,赢得了观众排山倒海般的热烈掌声。唐峰由衷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无比值得。
20多年的首席经历,让唐峰更加沉稳,学会了如何与团队合作,如何为乐队的整体效果考虑。而独奏则给了唐峰更多自由,“在独奏的舞台上,我可以尽情地展现自己的个性,不断探索音乐的边界。”首席与独奏家之间角色转换的智慧,在2017年“峰行天下”唐峰与中央民族乐团音乐会达到新高度。他毅然将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专项资金全部投入原创委约作品,邀请不同代际作曲家打破民乐创作窠臼。五首新作构成的整场音乐会,既是对传统形式的突破,更彰显着推动民乐发展的决心。当这场由五首全新作品的演出收获满堂喝彩时,唐峰更加确信,“优秀的原创作品是民乐生命的源泉”。
履新团长 压力倍增 迎接管理新课题
担任首席20余年,唐峰与乐团血脉相连。但初入管理岗位,彻底打破原本的舒适圈,唐峰面临着诸多挑战。
2019年担任副团长后,分管后勤服务中心、离退休人员工作部、行政管理部等工作。财务报表看不懂、后勤采买不熟悉,唐峰没有退缩,埋头重新学起。2023年协管艺术创作工作,他凭借对乐团的深厚情感和深入了解,结合自身对乐队业务和流程的熟稔,推进乐队的规范化、梯队化、创新化管理,积极支持并主动推动创新,为乐团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库藏。
2025年6月,唐峰接任团长,责任与使命进一步升级。
压力如潮水般涌来。在当今多元化的文化市场中,民乐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民乐市场需求渐增;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给民乐发展带来不小的压力。如何平衡市场和乐团的专业高度,成了唐峰亟待解决的难题。
“完全迎合市场去做纯娱乐化的东西,虽能获得短期效益,却背离了中央民族乐团国家院团的定位。”唐峰认为,乐团既要保证音乐会受观众欢迎,又要坚守专业追求,具有引领性。这就要求管理者对原创作品方向的把握要非常精准。在唐峰看来,中国传统乐器承载着民族音乐独特的意境,民族音乐不能盲目迎合西方交响乐模式,更不可忽视音乐的可听性。“好听是音乐的第一要义,民族音乐应找到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不能丢掉传统乐器特有的韵味和意境,又要能够体现时代化的作曲技巧和音乐语言。”
未来计划 留下作品留下人才 做好民乐推动者
面对乐团的未来,唐峰有着清晰而宏大的规划。如今各大交响乐团都有自己的音乐季,中央民族乐团作为国家级乐团建团65年,还从没有过音乐季。唐峰计划将于明年推出乐团历史上首个音乐季,以“中国时间”为轴,改变西方交响乐跨年音乐季的规划方式,以干支纪年为单位,邀请海内外民乐和交响乐界的著名指挥家和演奏家加盟。唐峰深知音乐季的举办最重要的是曲目的积累,他希望以此倒逼作品的创作,推动大型民族管弦乐、民族室内乐乃至单件民族器乐的作品创作与积累,挖掘现有优秀作品并进行复排、复演,让民乐以更加丰满的形象走向世界舞台,展现中国音乐的独特风采。
在艺术呈现层面,唐峰力主形式创新。他认为,演出形式的创新容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也容易带给大家新鲜感。未来,乐团不排除将民乐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加震撼的舞台效果,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
人才培养、人才梯队建设也是唐峰最为关注的方向。他发现现在青年演奏员的技术基础比过去更好,得益于更早的专业化训练。但他意识到,青年一代接触的信息还不够多元化,对音乐的敏感度和反应能力有待提高。他希望青年演奏员能够多接触不同的艺术门类,吸收更多的养分,拓宽艺术视野。“中央民族乐团拥有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只要有能力,年轻的演奏员就有机会上台独奏、协奏。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机制,为青年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能够更快地成长,成为民乐发展的中坚力量。”
作为民乐传播的先行者,唐峰早在2000年左右便自学网页制作、论坛搭建等技术,设计创建了"闲居吟"网站,吸引了大量的民乐爱好者,注册会员一度达到1万多人。他在网站上分享民乐资料,举办直播音乐会,还和网友分享自己的学琴经历、演奏心得,形成了浓厚的民乐氛围。这段经历让唐峰早早意识到,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是传播民乐的重要渠道,未来可以尝试利用新媒体等手段,让民乐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履新团长,唐峰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以全新的姿态,努力做好未来民乐发展的有力推动者,“我希望拿好自己手中的接力棒,为民乐事业继续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