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哒哒哒哒哒……”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下寺镇街边的“帮帮摊”工作车间,数十台缝纫机飞速运转。
“这批单子要发往浙江义乌,开年后国内外的订单不断进来,大伙儿都忙得很!”说这话的是正在车间工作的马发英。两年前,她从全职宝妈转型为技术工人,如今她是这个车间几十名女工的“师傅”。
马发英的就业经历是四川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生动缩影。2024年,四川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6万人,创近三年新高,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5.3%,降至近三年最低。全省因地制宜布局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成标准化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站1400余个,辐射带动就业服务点近1万余个。
机制创新:“帮帮摊”实现“一摊养一家”
马发英一度囿于家庭:丈夫常年外出务工,孩子患有特殊疾病……“帮帮摊”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困局。依靠这份工作,她每月收入能有三四千元,家庭收入里“多了一个钱包”。
“帮帮摊”是四川广元市剑阁县和浙江杭州上城区联合推出的东西部协作项目,它利用东部小商品生产销售优势,对接浙江省源头工厂统一供货,借助剑阁人力资源、消费市场潜力优势,组织培训当地低收入群体开小店、摆地摊,最终实现就业。
因“帮帮摊”受益的不止马发英。38岁的王玉明因视力受限,在学校门口开了一家小卖部勉强维生。
2024年初,她从当地的人社部门和残联了解到“帮帮摊”这个项目,“政府免费为我们提供摊位、供应商‘零押金’供货,免费提供培训指导,真是帮了大忙。”王玉明透露,前期,自己参加了政府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学会了如何选货配货、如何与客户沟通交流,“现在我的回头客越来越多,收入增加,生活也变好了!”
据负责培训王玉明的专业老师昝旭东介绍,学历不高、技能欠缺、渠道受限是低收入群体的特点,在技能培训课程中,老师会讲得更接地气。“比如我们会告诉他们,‘客户见面就是亲朋好友’‘问价就要高开低走’‘讲价需要买大葱送蒜’……这些销售口诀朗朗上口,帮助他们更快掌握生意技巧。”
过去,学校一放寒暑假,王玉明的小卖部就没了生意,有了“帮帮摊”,收入不稳定的问题迎刃而解。“空下来的时候我就去公园、广场摆摊,旺季月收入能够稳定在4000元左右。”
不仅有“帮帮摊”,还有“帮帮店”“帮帮超市”,当地还依托中心集镇闲置资产建立“帮帮仓”,实现货物一站中转、集中配送,降低物流总成本。
据剑阁县人社局局长李必众介绍,当地现已累计培育出“帮帮摊”185家、“帮帮店”8家,带动300余人就业创业,实现人均月增收3000元以上,真正实现了“一摊养一家”。
服务暖心:零工驿站架起就业桥梁
“以前三五天没有活路干,现在天天都能接到单。”四川绵阳籍民工聂师傅向记者介绍。
聂师傅今年53岁,泥瓦工水电工木工样样皆通,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四川绵阳游仙区零工爱心驿站,和工友一起等活。
“信息发布、求职登记、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创业指导、劳动维权……”环顾驿站,不大的空间里称得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记者在现场看到,暖心食堂窗口张贴一张价格表,食堂供应的馒头、花卷、稀饭、鸡蛋等餐食均为一元。
“零工聚集在哪里,市场就建在哪里”。过去,当地的零工就业人员习惯依靠“蹲马路”“靠墙边”来抢“活路”,逐步形成“马路求职市场”。考虑到师傅们的找工习惯,游仙区人社部门就地打造专业化零工市场,成功树立“找零工就到零工市场”的便民品牌。此外,还推动其与村(社)农民工综合服务站相结合,让“零工市场”点位下沉。
零工市场的到来,让过去的“马路蹲”变成了“云找活”。通过建立用工单位、求职人员双方的需求台账,开展灵活用工线上对接,破解了当地“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问题,驿站开设以来解决帮助当地9.67万人次零工顺利求职。通过在零工驿站内设立法律援助及劳动维权功能区,让零工师傅们解决讨薪问题、用工纠纷有了“靠山”、有了“娘家”。
目前,绵阳市已建成零工市场(驿站)12个,实现县域全覆盖,累计促进灵活就业18.64万人次。
帮扶高效:就业服务小站激发创业力量
“这些钩织玩偶都是我自己做的。”在成都市武侯区华兴街道三河社区就业服务小站内的手工室,社区居民李永庆右手拿着“哪吒”,左手拿着“悟空”,大方地向记者展示。
做过零售、送过外卖,跑过网约车,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市场的变化,这些工作逐渐让他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接触钩织后,李永庆找到了一条灵活赚钱的路子,据他观察,“成都旅游市场火爆,手工文创有市场。”平时,李永庆主要通过各类文创市集、社区活动销售产品,最近他正在筹划设计三国主题系列钩织文创产品,希望后期能够推向市场。
三河社区就业服务小站是成都市“蓉易就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成效的缩影。近年来,成都市积极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将就业服务延伸至“家门口”“园区内”“校园里”“企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