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时代面孔 | 彭凯平:时代焦虑下,我们应该如何自愈?

来源:时代面孔 | 作者:小麦 | 发布时间: 2025-05-19 17:12:50 | 9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这个焦虑、内耗与不确定成为普遍情绪的时代,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心理“新叙事”。

 

近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著名心理学家彭凯平教授接受《时代面孔》总编辑谷丰专访,围绕“积极心理学如何回应当代人的精神困境”展开深度对话。访谈中,他提出:“我们不能用疾病模型去理解所有人的心理问题,大多数人只是需要被理解和点亮。”

 

在一个多小时的交流里,彭凯平没有抽象地谈理论,而是将学术落地为一个个鲜活、真实的判断。他讲人性的裂缝,也讲希望的可能;他讲痛苦的不可避免,也讲积极的可训练。他坚信:越是在混乱与痛苦之中,人越要去寻找意义与爱。

 

精神困境不是病,而是渴望理解和连接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不确定的时代,很多人都感到困惑、焦虑、情绪失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生病了。”彭凯平开门见山地指出。

 

在他看来,当前社会中被频繁提及的“心理问题”,很多时候并不是临床意义上的精神疾病,而是人们在生活压力与社会转型期的正常反应。

 

“我们不能一味用‘疾病模型’来看待情绪困扰,”他强调,“这会使人陷入自我病理化的误区。”

相较于“修复病症”,彭凯平更关注“点亮人心”。他认为,当代人最缺乏的,是理解、尊重与意义感——这种缺乏,比任何病理都更具破坏性。

 

“一个人真正崩溃的时刻,往往不是因为生活有多难,而是他觉得自己孤独、无助、毫无价值。”

 

从“渣男”到“暖男”:心理学的方向该变了

 

“如果一个姑娘被渣男伤害了,传统心理治疗让她回忆痛苦、解析细节,试图找出创伤根源,这很容易让人陷入更深的痛苦。” 彭凯平说,“但积极心理学的思路是,试着看看有没有暖男出现。暖男一来,渣男不就忘了吗?”

 

他的话语中,既有玩笑,也有洞察。

 

积极心理学并非忽略问题,而是在面对问题时,试图通过建立积极体验来替代和转化负面情绪。这一思路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心理学界反思多年研究成果,发现心理问题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愈演愈烈。1999年,积极心理学被正式提出,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一次方向性转折。

 

“我们过度关注人的消极面,忽略了人的力量。其实,每个人内在都有向善向上的潜能,只是我们以前太忙于‘治疗’,忘了去唤醒。” 彭凯平说。

 

不是假装快乐,而是发现希望

 

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常常被误解为“强行阳光”“自我安慰”。但彭凯平指出,这恰恰是对积极心理学的最大误读。

 

“积极心理学并不是让你忽视痛苦、压抑真实情绪,”他说,“它是一门关于人如何变得更好、如何拥有力量、如何找到内在资源的科学。”

 

它关注的是人性中的积极面:爱、希望、勇气、意义、善意、韧性……这些并不是幻想,而是可以被激发、被训练的心理能力。

 

彭凯平尤其提到,在面对压力、焦虑、亲密关系问题时,如果我们总是用“修补创伤”的视角去看人,就容易把人变成一个等待修理的“机器”。而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是:你不是坏掉了,你只是暂时忘了自己有多好。

 

不是“阿Q精神”,而是知行合一

 

有人质疑,积极心理是不是“精神胜利法”?彭凯平立刻摆手,“绝对不是阿Q精神,我们跟阿Q有三个本质区别。”

 

他一条条列出:阿Q是否认现实,我们承认现实并热爱现实;阿Q幻想脱困,我们主张现实的乐观主义;阿Q什么都不做,我们强调行动、改变、追求。

 

在他看来,积极心理学其实与中国传统哲学有共鸣。“知行合一”“致良知”“吾心光明”,王阳明的心学,与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反思、自省、行动,都有相似的精神内核。

 

“人不能只是看世界,要在看见之后,站起来做点什么。”


 彭凯平(右)接受《时代面孔》总编辑谷丰专访

 

情绪不是要“消灭”,而是要“看见”

 

“我们以为情绪问题只发生在压力大的时候,其实不然。即使风调雨顺,人类的情绪也是起伏不定的。” 彭凯平说。

 

自2020年起,他主导开设心理热线,尝试用更普及的方式触达普通人。热线数据显示,最普遍的问题有三类:情绪困扰(焦虑、抑郁、恐惧)、职场压力、以及亲密关系中的冲突。

 

“很多人以为情绪问题是个体问题,其实它和社会结构、家庭背景密切相关。”他说,尤其是在城乡结合部、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远比城市中产更严重,“只是他们没有表达渠道。”

 

他在多个地方推动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站”,在浙江台州黄岩区建起全国首个“积极心理学体验中心”,试图重新打造现代社会中的“老槐树”——一个人们可以安心倾诉、互相理解的心理空间。

 

克服“负性偏差”:积极是努力的结果

 

“人类有个特点,叫负性偏差。” 彭凯平解释道,“丢50块钱记半天,捡50块钱却忘得快。这种偏差让人更容易沉浸在负面情绪中。”

 

因此,积极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种修行,是理性的选择。

 

他提出了自己的“五施”方法论——多笑、多动、多说、多沉浸、多分享。“积极,不是形容词,是动词。”他一字一句地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