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与荒野的边界,有一群特殊的“生命体”正在悄然出现——它们披甲执锐,奔赴火场山林;它们悄无声息,穿梭校园街角;它们不言不语,却在最危险的岗位替人类负重前行。这些,就是大陆智源所研发的特种机器人。
而这背后,站着一个坚定而温和的身影——高源。十年一剑,他带领着团队走进了那些被科技忽视的场景,用一双双机械之手,为人类的安全与尊严,构筑出坚固的防线。
在《时代面孔》总编辑谷丰的专访中,高源首次系统讲述了大陆智源如何在十年间,深入那些高危、边缘、复杂、甚至被时代遗忘的工作场景,以一台台功能各异、结构坚实的机器人为人类建立起一道道安全屏障。从矿井到农田,从养殖场到山林火线,从城市安防到未来养老——他坚信,真正值得科技介入的地方,往往不是光鲜舞台,而是那些人不愿做、不能做、做不了的地方。
机器人应该去人不愿去的地方”
“我们的机器人,是为极端环境而生。”高源语气平和,却铿锵有力。在他眼里,真正的科技不是炫技的表演秀,而是用来填补这个世界的缺口——那些被年轻人嫌弃、被时代遗忘、被危险包围的工作现场,才是机器人最应该去的地方。
“矿井、山林、井下、养殖场、智慧农业——这些工作环境恶劣,安全风险高,人力结构也在加速老龄化。”高源曾亲眼见过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弯着腰在大棚里一棵棵采摘果实。那一幕,成为他坚持研发的理由之一。
大陆智源的机器人可以背负150公斤的喷洒设备,行走在长距离的牧场,为羊群和牛舍进行精准作业;他们还创造了全球首台能够携带重型消防装备上山的机器人,成为山林火灾中的“先锋战士”。
“城市消防可能靠水炮,但山林灭火,需要人一步一步顶上去。现在我们的机器人能代替人走在最前线,这是对一线消防员最大的保护。”
“机器人不是‘替代’,是‘守护’”
科技并不意味着冰冷。相反,在高源心中,机器人始终是“守护者”的角色,而非“取代者”。“我们不会去碰出租车、快递这类岗位。”他直言不讳。“这些行业是社会的就业蓄水池。机器人不能也不该抢走所有的饭碗。”
相比之下,校园安防,是他更关心的领域之一。在许多中小学门口,大陆智源的安防机器人已经开始执勤——它们不仅可以识别潜在的危险行为和携带凶器的个体,还能通过面部表情识别人的情绪波动,在异常状态出现时第一时间预警。
更重要的是,这些机器人配备了防爆盾牌,具备初步的“对抗能力”。一旦危险来临,它们将成为第一道防线,为孩子们争取宝贵的逃生时间。“你很难想象一个机器人会成为校园的守护神,但它确实做到了。”
“能下水、能上山的‘肌肉型’机器人”
如果说硅谷和波士顿偏爱“优雅”的人形机器人,那么高源则更偏爱“实用至上”的结构逻辑。
“我对我们机器人的设计要求是很高的。”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带着一种工程师特有的倔强和执着。“我希望它能走砖路、走山路、能下水,甚至能爬60公分的自然障碍。”在技术层面,大陆智源坚持三大原则:电动驱动、多电机设计、抗冲击性强。为了应对复杂地形,他们自主研发了很多核心部件。机器人不仅要在负重100至200公斤的状态下顺利前行,还要承受连续的冲击和振动。“你想象一下,人在家里走路,腿碰到桌角都疼半天。机器人要在这样的冲击中每天运行,还不能出故障,这对材料学、电机设计和控制算法的挑战极大。”
目前,大陆智源已经拥有超过100项专利,涵盖结构、传感、动力和AI算法等多个维度。而这些技术的背后,是团队将近十年的坚守与打磨。
“要做一家‘全球化的机器人公司’”
“很多人问我,大陆智源这个名字怎么来的?”高源笑了,“其实是对标大疆。‘天上有大疆,地上有大陆’,大疆是天上的极致,我们想做陆地上的极致。所以叫‘大陆’,DALU四个字母发音也很好记。”
他想做一家“全球化的机器人公司”,让机器人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像电网、像水管、像高速公路一样,成为现代文明运行的隐性支柱。
“机器人不是独立的,它们将成为未来社会的神经系统。它们不只是‘工具’,而是一种能力的外化。”他承认,眼下最难的,依旧是资金和人力的平衡。“其实,技术难,管理更难。你想要的越多,你就必须放弃得更多。”作为创始人,他坦言最亏欠的是家庭。“一个人的创业,其实是很多人的牺牲。我的家人,还有很多合伙人的家人,其实都在默默为这家公司承受代价。”
“梦想这件事,本身就不便宜”
如今的大陆智源,已有百人团队,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达到三成以上。他们仍然在前行——更好的负重能力、更强的路径规划、更深的环境理解、更高的协同作业效率。
而在高源心中,还有一条更长的路要走。“未来我们会让机器人拥有一定的意识。”他说,“这涉及仿生学、神经学和人工智能,是个长期命题。但我们不会放弃。”
是否会对人类造成威胁?他没有回避这个问题。“理论上有可能,但人类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意识的研究,是我们走向更高维度的一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