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传统商业面临同质化困境的当下,“不按套路出牌”正成为撬动商业创新的一把钥匙。上海蟠龙天地将商圈融入古桥流水,吉林省长春“这有山”把30米高的室内山体变成消费动线……“非标商业”项目正加速崛起。
“非标商业”并非新鲜事物。回溯过往,北京798由废弃工厂转型为艺术车间,上海田子坊将弄堂小店编织成文艺地标,这些早期实践已为非标商业埋下种子。2020年前后,“非标商业”一词频繁出现在行业报告与媒体视野中。如今,依托社区、集市、公园乃至古建筑而生的商业空间,凭借 “松弛感”“小众”“个性”等标签,在社交平台掀起打卡热潮,成为年轻群体的消费新宠。
为什么年轻人会爱上这些“商业异类”?它们又能火多久?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多个特色非标商业体。
非标商业中的“非标”二字,首先表现在线下空间上的突破。
上海蟠龙天地脱胎于拥有1400余年历史的古镇,它把现代的开放式商业融于古镇之中,消费者喝着咖啡看流水潺潺,在青石板路、老石桥边,享受独特的城市“微度假”体验。
在浙江省杭州文三数字生活街区,一场 “科技穿越” 正在上演。这里曾是华东最大的信息产业集散地之一,如今,人们通过 VR、AR 技术“穿越”至敦煌、唐朝等场景,让国潮古风与谷子商店、智能潮玩产生奇妙碰撞。
走进长春的“这有山”商业综合体,消费者会有自己不是在逛商场而是在“爬山”的错觉。消费者拾级而上,沿途分布着按4:3:3配比的沉浸式主题街区、餐饮店面与零售空间。日均3万人次的打卡量,使其成为东北地区现象级消费地标。
美团数据显示,带地域文化标签的商业体,复购率比普通商场高38%。
与传统购物中心标准化模式形成鲜明对比,非标商业呈现出“一店千面”的特征。“它不是一种新‘标准’,而是不可复制的个体表达。”一位品牌主理人这样描述眼中的非标商业。
“新的商业形态更好逛了。”24岁的学生李昊同表示,非标商业里的店铺更有意思。“摊主会跟你聊天,感觉比商场里的店铺更有人情味。”李昊同说。
除了“新体验”和“交互感”,不少人冲着非标商业的美学鉴赏力和艺术气息而来。来自杭州的朱晓莉是一位平面设计师,她观察称,“非标商业里有咖啡店、植物店、Live House,户外属性更强,美学设计感更丰富,总能淘到出乎意料的东西和品牌。”
咖啡主理人王梦雅注意到,其门店所在的杭州天目里,客群的“细分需求”远超传统商场:“宠物友好设施、开放式外摆、无压力服务,这些细节构成了年轻人愿意反复打卡的理由。”
开在成都Cosmo的“出逃赤岗西”是一家主营服装的独立设计师品牌,负责人麦高告诉记者,非标商业拥有大量互动空间,天然契合消费者对沉浸式体验的需求。这些空间并非单纯陈列商品的场所,而是给消费者提供“情绪空间”。他说,通过举办网红达人活动或者主题促销,与消费者深度互动,每次可使销售额平均提升30%-50%,热度能持续1-2个月。
业内人士称,非标商业的本质是“去场化”,消除物理空间限制的同时,消解消费者对商品推销的抵触心理,创造自然而然的停留需求。
实体商业的“留量”密码,往往藏在看似低效的“非必要消费”中。“传统商业卖商品,我们卖体验;传统消费是需求驱动,我们是创造需求。”杭州文三数字生活街区品宣部副经理翁剑武说。
为保持消费者新鲜感,非标商业普遍有着高频次的内容更新:成都Cosmo每月1-2场主题活动,长春“这有山”年调铺率(商业项目中进行店铺调整的数量占总店铺数量的比例)达40%。同时,项目方更注重定制化运营,采用“一店一策”招商模式,品牌入驻需经历从外立面到空间规划等多轮方案反复打磨。
中国消费者协会2024年5月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提出,2024年,情绪释放将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线下消费热度指数同比增长14.2%,其中沉浸式体验、非遗手作等新型消费场景增速超20%。
“一方面,千篇一律的盒子商场难以捕捉年轻人的注意力;另一方面,非标商业为‘体验消费’提供了生长土壤。”成都此地CyPARK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消彼长之间,构成了商业地产格局的变迁。
盈利模式的多元化也是重要驱动力。翁剑武以文三街为例对记者分析,除基础租金外,街区还会通过活动售票、研学业务、商务接待等增值服务与商家分成。这种“固定内容+流动内容”的合理搭配,可有效兼顾一个项目的话题度与转化率,这也被认为是商业地产盈利的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