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笔墨纸砚里的匠心传承

来源:人民网 | 作者:人民网 | 发布时间: 2025-05-06 16:03:17 | 8 次浏览 | 分享到:


浙江湖州,距离南浔古镇不远的善琏镇,家家户户因制作湖笔而闻名。晨露未晞,湖笔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晓华推开善琏湖笔厂的木门,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千万毛中拣一毫”。湖笔的笔头是在水盆中制作而成,没有水盆就没有湖笔。

 

“为保持动物毛形态,只能用冷水,水盆工的手几乎全程浸泡在水里。”王晓华说话间,将手放入水中,借助灯光细心理顺,剔除其中的杂毛、绒毛以及无锋之毛,筛选出优质笔毫,保证笔尖的质量。

 

一支湖笔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需经过12道大工序,其中以择料、水盆、结头、择笔四道工序要求最高、最为讲究。

 

“尤其是择笔,主要工序由技工专司,格外讲究锋颖。”邱昌明是湖笔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边介绍边演示着。只见他将笔头在干燥状态下散开,一手握住笔杆,一手拿着修理工具,迎着光线将没有锋颖的笔毛拣去,最终在放大镜下,每根毛料尖端1.5毫米处的“黑子”闪着玉色光泽。

 

邱昌明告诉记者,笔工称锋颖为“黑子”,颖是笔锋尖端整齐透亮的部分,湖笔工艺尤为重视“颖”,湖笔也因此被誉为湖颖。湖笔笔锋虽尖,但蘸墨铺开后,内外整齐无长短。

 

一支湖笔,简单无奇却又精妙无比。制作工匠要秉承“静、纯、美”准则,才能制作出“尖、齐、圆、健”四德齐备的成品湖笔。

 

邱昌明在择笔这道工序上,整整干了45年。像他一样,湖笔厂绝大部分工人,守着自己的一道工序,一干就是一辈子。

 

让他们欣慰的是,2006年,湖笔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湖州市出台了《湖州市湖笔保护和发展条例》,为湖笔技艺传承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南浔区同步出台了《湖州市南浔区湖笔保护和发展专项规划》,将湖笔技艺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构筑政、社、校、企互促互联的保护传承格局。

 

如今,良好的传承氛围也赋予了湖笔新的生长空间。走进湖笔世家“双鹿湖笔”门店,簪笔、青花瓷笔、珐琅彩笔……各种制作精美的湖笔文创产品映入眼帘。90后店主姚玉粼是邱昌明收的“关门弟子”,她告诉记者,湖笔不断跨界,创新款式颇受年轻人追捧。

 

这几年,以姚玉粼为代表的新一代湖笔人,不断推陈出新,开网店、拍短视频、网上直播……赋予湖笔新内涵,用不同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湖笔。

 

如今,邱昌明早已退休。不过,每个月他总要回几次善琏镇,到他工作了一辈子的湖笔厂指导年轻的制笔匠人。“真的还是忘不了这支湖笔。”邱昌明说。

 

这几年,邱昌明也乐见善琏镇的变化——镇政府文化墙展示着湖笔保护和发展条例实施蓝图;湖笔共富工坊里的VR制笔体验舱正在安装调试,将为研学的孩子带来全新体验;镇东湖笔文创园里,3D打印技术正与传统木雕碰撞,诞生出可拆卸笔斗的模块化湖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