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看90后如何炒出香飘全国

来源:今晚报 | 作者:今晚报 | 发布时间: 2025-01-01 22:39:53 | 45 次浏览 | 分享到:

作为新春的“气氛组”成员,炒货可以说是年节必备。新年伊始,年味渐浓,坚果类炒货进入销售旺季。“炒货之乡”静海区王口镇的炒货企业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

  从一把铲子一口铁锅炒起

  进入静海区王口镇,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炒货香味。王口炒货历史悠久,当地百姓凭借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勤劳智慧,逐渐摸索出一套独特的炒货制作工艺。

  宏发晟企业负责人马兰波入行近40年,十几岁就跟着亲戚做起了炒货,见证并参与了王口炒货的发展。他告诉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王口炒货多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亲戚邻里之间相互传授技艺,生产工具极为简陋,就是一把铲子,一口大铁锅,靠着双手和经验,在烟火缭绕中翻炒瓜子、老虎豆等。在当时,镇上分布着几十家这样的小作坊。

  马兰波主要做黑瓜子,入行之初的原材料是从河北省进来的“打瓜子”,炒熟后骑着自行车前往周边小卖部或者市区销售。“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我们的炒货凭借物美价廉的特点,深受老百姓喜爱。”

  时至今日,在新疆等地设有专门种植基地的马兰波深知,高品质的原料是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基础,制作流程从原料筛选环节便开启了严格的品质管控,精心挑选出颗粒饱满、品质上佳的原料。马兰波指着色选机向记者介绍道:“以前筛选瓜子主要依赖人工,如今借助色选机配备的高清摄像头,能够高效精准地剔除不合格产品,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从铁锅到锅炉,从半自动化到自动化,马兰波从几十平方米的小作坊做到上万平方米的规模化企业,他已记不清更新了多少次设备。近几年来,炒货行业的发展速度比过去几十年加起来还快。“从产品更新换代,到设备升级,再到工厂改造,投入的资金也从最初的几万元到如今的上百万元。”马兰波说,而产业升级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如今,王口炒货全部告别了传统的小作坊模式,形成了规模化、集群化的产业发展格局。镇内拥有众多炒货生产企业,涵盖了炒货加工、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产品远销全国各地,部分优质产品还走出国门,赢得了海外消费者的喜爱。

  当一颗葵花子加入“科技”

  提起王口炒货,天津岳城食品有限公司可以说是标杆。

  走进岳城食品有限公司厂区内,眼前一片繁忙景象:院子里,一辆辆运输车辆整齐停放,工人们麻利地搬运装车;生产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从最初的原料筛选,到精准火候的炒制,再到最后的包装环节,每一道工序都在严格的质量管控下高效进行。打好的包装箱堆放在一旁,等待着被运往各地市场。

  总经理岳有超是“90后”,在接手企业的管理重任后,展现出了与老一辈不同的经营理念。老一辈的经营策略往往倾向于遵循传统路径,行事相对谨慎保守,而岳有超以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开放创新的思维模式为企业注入了新活力。

  得益于用料精良,配方独特,“岳城”品牌葵花子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是,品牌同质化产品较多,如何区分成为困扰岳城的难题。2019年,岳城创立自主品牌,聚焦年轻群体推出小包装产品,在电商赋能下,王口炒货摆脱性价比单一路径,向“包装精美”“高端品质”转变。

  旺季阶段,岳城炒货日产量200余吨,岳友超将炒货销售到了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打破了王口炒货不南下的历史。“南洽洽,北岳城”的美誉正是他一手打造的。

  据销售部经理王磊介绍,公司持续创新口味,在老口味的基础上,推出10余款新口味瓜子,焦糖、红枣、陈皮等口味深受年轻人喜爱。今年更是推出了茉莉花茶味瓜子、果茶味瓜子等口味,精美的礼盒包装也让王口炒货成为馈赠亲友的热门选择。

  当“王口炒货”代表地方文化

  在全国各地的商超、农贸市场,都能看到王口炒货的身影,它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张地方文化名片。

  据静海区王口镇副镇长刘文涛介绍,王口镇共有炒货产品23大系列,包括:黑瓜子、白瓜子、葵花子、花生、开心果等,衍生产品有100多个品种,基本上覆盖了常见的坚果炒货门类。全镇坚果炒货生产销售相关企业290家,其中,生产加工企业247家,贸易货栈35家、出口企业8家,另有食品机械设计生产企业10家。炒货年销售量达60万吨,年销售额近百亿元,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坚果生熟货集散地。

  刘文涛介绍,岳城、宏发晟、康福百佳3家企业成功申办“津农精品”“全国知名品牌”,多年的创新发展,让“王口炒货”生产经营规模逐渐壮大,市场覆盖面逐渐扩大。目前,王口镇已开始着手规划绿色食品加工基地项目,拟建设占地600余亩,集食品研发创新、检测认证、包装印刷、冷链物流、人才培训、工业旅游、集中供热、污水集中处理等为一体的现代化食品工业示范基地,打好王口炒货的金字招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