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意为“太阳”,“哈达布和”意为“坚实的岩石”。有人说,母子俩的名字就是他们巡边的映照:太阳和石头都是边境线上最常见的,几乎没人会留意,但它们始终守在边境上。
1996年,孙子宝泉出生。从小没玩伴、几乎与世隔绝的宝泉到阿拉善左旗上学,见识了外面丰富多彩的生活后,曾经一度想离开边境。“小时候只能和石头、木头、骆驼玩;后来寒暑假回家,这里啥信号也没有,一回来人就‘失联’了。”
好不容易考上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后宝泉没和同学们一起去南方闯荡,反而报考了西部计划志愿者,到了离家500公里远的阿拉善盟工作。去年,他回到边境,加入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塔木素布拉格边境派出所,成为一名边防民警,继续守护这片自己成长的土地。
对别人来说,这里荒凉得让人窒息;但对宝泉而言,这里是他最熟悉的家乡,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一次开学,他还特地带走了一小袋沙土。在大城市待了几年,宝泉反而越发怀念这里。他觉得大城市太拥挤,让人焦虑,反而是骑在骆驼背上,远眺茫茫戈壁,抓着骆驼缰绳,心中才有一种踏实和安定。
巡边时走的每条路,路过的每座山、每条沟,都是宝泉熟悉的坐标。“我跟着奶奶、爸爸走了十几年,每一寸都觉得亲切。”
正是因为短暂离开过,宝泉才更明白,奶奶和爸爸坚守在边境线,是多么不容易。
他最近才知道,原来奶奶一直在心里念叨,自己和儿子都老了,以后守边的事可咋办?得知宝泉主动回来守边,尼玛很自豪,“我的守边事业后继有人了,这个人就是我孙子。”
记者问她:“宝泉辛辛苦苦考到大城市,又回来守边,不可惜吗?”
她说:“不可惜。守边也是个好工作、高尚的工作。我守好边,你干好记者,他开好车,社会就越来越好。”
边防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尼玛家一直在此坚守。边境戈壁滩地广人稀,守边牧民是边防的重要力量,是不穿制服的流动哨兵。他们长期生活在边境,对戈壁滩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更熟悉,对边境的实时动态了如指掌。对他们来说,“边境无事”就是最大的心愿。半个多世纪以来,尼玛一家守护着这段边境,先后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近千次,没有发生一起涉外事件。
“一家三代都守边的情况不多见,尼玛老人还是从最早一批坚持到现在的。”边防民警程猛来自西安,在边境派出所待了12年。“刚来时,越往边境走越荒凉,我的心也凉了。后来了解了尼玛老人的故事,也学着她一步步坚守到现在。”
尼玛家位于两个边防站中间,边防战士和民警巡边的时候,这里就是歇脚点。有时候路况差,车坏了,边防战士和民警干脆住到她家。程猛说:“他们全家都不爱说话,但不管谁来,都是热热情情的,该熬茶熬茶,该做饭做饭,从来没有抱怨过。”尼玛家现在还有十几张床,睡得下20余人。
2020年,尼玛被评为“北疆楷模”,颁奖词称她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今年,她又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宝泉说,以前在大学里常听其他英雄榜样的故事,没想到,他一直觉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奶奶,就是身边最好的榜样。
宝泉从小由尼玛带大,受她影响最深。奶奶没上过学,所有的道理都是事上学来的。他记得奶奶常说,不要一遇到挫折就不干了;别今天干一件,明天又挑那一件,最后啥事也没干成。她还说,把苦咬碎了,就扛过去了……
如今,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一条平坦的砂石路通到了尼玛家门口。相关部门为她家配备了风光互补发电机、巡边摩托车、4G基站等。去年,家里打了机井,骆驼再不用兼职驮水工。冰柜、电视、手机也都有了。
“以前打电话,得爬上附近的山头寻找时有时无的信号;如今在家能打视频电话、看新闻。”有了信号,尼玛还辗转联系上了十几年没见面的妹妹。
采访时,记者特地带上了一筐蔬菜。尼玛说,过去几十年没怎么吃蔬菜,现在交通越来越方便,来看望她的边防战士、民警隔三岔五就会从200多公里外的苏木帮忙带些蔬菜。“现在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在距离边境线不足五公里的一处荒滩上,孤零零长着一棵算不上高大的胡杨。尼玛说,这是方圆五十公里内唯一的一棵胡杨。50多年前,年轻的尼玛第一次来巡边,它就长在这;50多年后,尼玛已经垂垂老矣,它还挺立在此。“还是老样子,似乎一点变化都没有。”
巡边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望着这个“老伙计”,尼玛有点羡慕地自言自语:“树活得比人长,能一直守着边境线……”
几年前,双腿不便后,尼玛意识到自己真的老了。她提前嘱咐哈达布和:等她去世后,就葬在自己守护了半个多世纪的边境线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