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沙娜和儿子崔冬晖
我父亲对孙辈很呵护,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件事是在冬晖过13岁生日的时候,那时我父亲已经85岁了,给外孙题了两个字:勤奋。这应该就是常家的家风,不能简单地说是敦煌在影响冬晖,或给予他人生意义,更应该说是我父亲常书鸿的身教与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全家。冬晖说过,感觉妈妈和外公的性格、做事方式都很像,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影响。
冬晖13岁那年,他的爸爸就病逝了,我一个人把他带大,虽然我对孩子的生活管教很严,但不会要求他功成名就,对我来说,我更希望他平安、健康。冬晖现在也是一位父亲了,有了他肩上的责任,我不会过度地把我的期望压在他身上,我只希望他正直诚信做人做事,把自己的下一代教育好,把作为师者的工作做好。
冬晖主攻城市空间设计,北京很多地铁站的室内设计都出自他的团队。虽然敦煌传承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事,但因为冬晖有一位“敦煌守护神”的外公,我当然希望他不要忘记推广敦煌,让更多中国人对中华文脉更理解也更自信。
《中国妇女》:作为艺术教育家,您如何向学生传达您对敦煌艺术的理解?
常沙娜:敦煌的文化艺术得以传递,是这一艺术文脉历经中国十个朝代没有断根,了解了这个逻辑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敦煌经历了哪些变革,这些变革对中国整体文化、政治、经济等有什么样的影响,在当代有哪些地方可以借鉴,而不是简单从“敦煌”两个字去了解这一关系。

1952年,常沙娜为第一届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设计的头巾——“和平鸽”
绝对不要忘掉我们中华民族的特色,我们的文脉、血脉。我希望年轻人要结合当代人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不断传承、创新艺术设计形式,好好地为祖国、为党、为人民做自己该做的事,这才可以称得上是没有遗憾的人生。
90只是人生的一个数字
《中国妇女》:您88岁时还在为人民大会堂很多地方做修补和局部更新设计,90岁时您仍然自己买菜做饭做家务,同时参与创作,您觉得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常沙娜:90只是人生的一个数字,我的专业不会因为年纪大了就退步,反而更有经验。这些创作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工作经验的体现,没你们想得那么复杂。我面对现实,从不会去想我老了什么都不能干了怎么办。这两年,身体没那么好了,但我还是要画画,默画一些石窟复原的图案,那是刻在我脑子里的图案。
《中国妇女》:您如何评价自己的性格,您觉得能够做成这么多事情会不会得益于您的个性?
常沙娜:我父亲说他是“杭铁头”,这是一句杭州话,意思是遇到困难不害怕,不退缩。我也有父亲的性格吧!我父亲的座右铭是:生命不息,跋涉不止。他常说,喜怒哀乐去经历就好了。能做啥就继续做啥,高高兴兴,这样心情就会很痛快。我自己也是,这一辈子什么都经历了,但我依然很乐观。人生天天都要快乐,也天天都是挑战,“C’est la vie”是我父母当年在法国常说的一句法语,意思是“这就是生活”。我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无论好坏,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想的。
《中国妇女》:您曾经历过疾病,也经历过亲人的离去,今天,您如何看待疾病?您觉得岁月的礼物是什么?
常沙娜:我已经94岁了,所有的问题对我来说都不是问题了,唯一的问题就是敦煌艺术的弘扬推广。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我每天快乐生活,快乐说敦煌。

“花开敦煌”展品
《中国妇女》:从2014年开始的“花开敦煌”世界巡展,已经在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举办了20多场展览,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花开敦煌”曾在法国巡展,讲述您的传奇故事的法语纪录片《敦煌情》正在播出。您如何描述您在中法文化交流中的努力和意义?
常沙娜:我出生在法国,在中国文化的养分中成长,这是我父母给我的恩典。敦煌是属于世界人民的文明,很多法国艺术工作者来到中国,走进敦煌。我希望通过上一代和我们这一代的努力推广,让世界看见我们的文明发展伟大之处,也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让世界更加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