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他是热搜刷屏的“塔吉克族少女”的爸爸,更是爱国戍边的“帕米尔雄鹰”

来源: | 作者:谢珠涵 | 发布时间: 2023-07-08 19:40:00 | 11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9月1日播出的《开学第一课》里,塔吉克族少女都尔罕讲述了她的爸爸拉齐尼?巴依卡的故事。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登上热搜、反复刷屏,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拉齐尼?巴依卡,生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村委会委员、护边员。

他2001年入伍,2003年从部队复员后,接过祖父、父亲的接力棒,成为红其拉甫边防部队的义务巡逻向导。2021年1月4日,为解救落入冰湖的儿童,不幸英勇牺牲,年仅41岁。

拉齐尼用41年的生命,诠释了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党的绝对忠诚,谱写出一曲高亢的英雄壮歌。

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让我们伴着这首塔吉克族民歌,一起走近这位爱国戍边的“帕米尔雄鹰”??拉齐尼?巴依卡。

“不能让界碑移动哪怕一毫米”

“南湖红色的光照亮帕米尔高原,在晨曦中,我祖父凯力迪别克露出笑颜……祖父和父亲的精神鼓舞着我雄鹰般飞翔,我以钢铁般的意志,日夜巡逻在冰峰雪岭间。”

这是拉齐尼在朋友圈发布的最后一条动态。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高耸入云的慕士塔格峰和艰险崎岖的千里边防线见证了拉齐尼一家三代守边护边的传奇故事。

拉齐尼的家乡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这是一座边境高原小城,位于新疆西南部的帕米尔高原东坡、喀喇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西缘,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接壤。

1949年12月,红其拉甫边防连成立,哨卡建在海拔4300米的帕米尔高原上。这里雪崩、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没有经验丰富的向导,巡逻队伍寸步难行。

拉齐尼的爷爷??牧民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自告奋勇,给连队义务当向导,和解放军一起把界碑竖立在吾甫浪沟的点位上,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护边员。

1972年,凯力迪别克把巡边的接力棒交给了儿子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他嘱咐巴依卡说:“是解放军把粮食、柴火、马草和药品送到咱们牧民的手里,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你要接好我的班。”

30多年巡边路,巴依卡从青丝走到了白发,坚守了“边防线在哪里,人就在哪里”的誓言。当地干部问起奉献一生的巴依卡有什么要求时,巴依卡郑重地说:“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

拉齐尼从小跟着父亲在边境线上长大。巡逻路上,父亲给他讲爷爷巡边的故事,耳濡目染,让拉齐尼打小就觉得自己身上流淌着为国戍边的血液。

2003年,从武警边防部队退役的拉齐尼成为一名护边员,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为红其拉甫边防线上的巡逻战士做向导。同时接过来的,是父亲手绘的“巡逻路线图”和“不能让界碑移动哪怕一毫米”的家训。

“巡逻路线图”上,父亲标注出巡逻路线上的险段、坡度、冰河温度、宿营点、防卫野狼方法等;家训里,蕴含了拉齐尼家深沉的守护祖国边疆之责、守护乡亲安康之责、守护内心信念之责。

“没有我们祖国边境的安宁,哪里有我们的牛羊,为国护边这条路,我一定要接好班,走下去。”拉齐尼这样对父亲保证。这一接,就是10多年。

70多年,拉齐尼一家三代护边员的巡逻足迹遍布红其拉甫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个山口、每一道河沟。沿途的石头上,有他们用手中的冰镐刻下的“中国”字样,他们用一生践行着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

“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

“再高再远也是祖国的土地,有国才有家。这辈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守好祖国的边境线。”这是拉齐尼常说的一句话。

红其拉甫在塔吉克语中意为“血染的通道”,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红其拉甫边防连担负着中巴边境线近百公里的守防任务,守卫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门??红其拉甫口岸。

边防官兵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常年在冰峰山巅站岗执勤、巡逻戍边。在官兵心中,脱下了军装的拉齐尼,依然是战场上可以生死相依的战友。

图为2011年9月23日拉齐尼在新疆红其拉甫边境线的巡逻途中。新华社发 李翔/摄

如何走过雪崩、滑坡、泥石流?如何穿过悬崖、冰河、暴风雪?根据父亲的“巡逻路线图”和自己的亲身探索,拉齐尼对巡逻路上的各种状况成竹在胸:什么地段海拔高,什么山口冰雪深,什么地方气候异常,什么地方是严防区域……

应对这些状况,战士们要练就一身真本领。多年来,拉齐尼给一茬又一茬解放军战士讲了又讲:牦牛怎么骑,巡边路上哪里有陷阱,如何节省体力,遇到暴风雪怎么办……

在中巴边境的重要通道吾甫浪沟一带,每次巡逻都要翻越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达坂,还要80多次?过刺骨的冰河。地图上,吾甫浪沟被密密麻麻的“等高线”包围着。至今,它仍是全军唯一只能骑乘牦牛巡逻的边境线,巡逻一趟下来,牦牛都会瘦上一二十公斤。

拉齐尼家长期为巡逻的边防战士提供牦牛,先后有10头牦牛累死在巡逻路上,9头牦牛摔伤失去劳动能力,但他们家没有要过一分钱报酬。

拉齐尼家有一头性情温顺又忠诚勇敢的白牦牛,在2014年的一次任务中,白牦牛在湿滑的石头上摔断了脊椎,无法随巡逻队伍一起返回,看着同自己出生入死的“亲密战友”只能被遗弃在巡逻途中,他哭得像个孩子。但他说,忠诚的牦牛为祖国牺牲死得其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