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杨振宁先生,也许有些人对他并不了解,因为他所研究的科学范畴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也许有些人对他争议很大,关注点停留在“82 岁迎娶28 岁”的趣闻异事里;也许有些人知道他很伟大,却不知道他为什么伟大。
杨振宁最为著名的学术成果有两个:1954 年的杨- 米尔斯理论和1956 年的宇称不守恒定律。他凭前者跻身顶级物理学家之列,凭后者与李政道先生共同获得了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颁奖典礼上,评委这样评价他们的贡献:“你们不的努力打破了基本粒子物理学中最令人困惑的僵局,也由于你们辉煌的成就,导致了现在的理论和实验工作的蓬勃向前。”可以说,杨振宁不仅是华人里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世界上在世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没有之一。

但是一直以来萦绕在这位伟大人物身边的,一直有两大争议。
为何加入美国籍?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一段时间被称为“回国潮”,以“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突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人才封锁,回归祖国。当时杨振宁没有回国。究其原因,当年选择归国的科学家大多是应用科学家,彼时国家正需要这样的人才研究导弹、原子弹技术,但杨振宁是研究理论物理的,在当时中国的条件下还不具备实验条件。对此,钱学森曾这样说:“是国家要他留在国外,他在国外的作用远比国内大。”
几年后,基于当时的国际形势,中国人不能随便出国,美国也禁止在美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回中国,他便留在美国。但因工作原因需要频繁出国交流,杨振宁的中国护照在美国办理手续非常繁琐,1964年,在他拿到诺贝尔奖7年之后,才不得已加入了美国籍。杨振宁曾提及,这件事瞒了父母很多年,甚至他的父亲因为他加入美籍,至死也没有释怀,这也是杨振宁内心深处的愧疚。他说:“我的身体里仍然循环着我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直到1971年,当得知可以回国时,他马上行动,成为第一位访问新中国的海外华裔科学家。他看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立志要做好中美之间的桥梁。
回到美国后,他立即发起参与“保钓行动”,穿梭在全美各高校演讲,轰动异常。他还在纽约组织成立了“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帮助中国学者到美国学习访问,并为他们募集设立了多个奖学金。
93岁高龄回中国养老?
对于杨振宁来说,“不被理解”似乎是人生的主旋律。2003年,他回到祖国定居,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并为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2015年,他放弃了美国国籍,恢复了中国国籍。
“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杨振宁将自己在清华大学里的住所命名为“归根居”:“我的一生可以算作一个圆,从一个地方开始,走了很远的地方,现在又回来了。”
此时却有舆论在说,他老了,做不动研究了,回国养老来了,他为中国做贡献了吗?
且不论杨振宁在美期间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四处奔走,在他回国后已是耄耋之年,却一直投身于务实的工作中。他卖了美国的房子,捐出100 万美元,聘请图灵奖获得者姚启智和天体物理学家林家翘到清华大学任教,填补了学科空白,推动建成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成为中外科研交流的重要窗口。
此外,杨振宁还筹措了约20 亿科研资金,参与建设了60 多个顶级物理实验室,并以清华大学的名义发表SCI 论文30 多篇。
2019 年,杨振宁以“最高的科学成就、令人高山仰止的家国情怀以及为祖国科学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获得“求是终身成就奖”。而此前仅“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先生获此殊荣。
“杨先生不仅在科学领域不断突破,作出不朽的贡献,他的人格魅力、家国情怀也令人高山仰止,他的学术成就、精神和风范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华学人。”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说,在近半个世纪里,他以个人的影响力推动着中国的科学发展,作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他一直践行“愿在有生之年尽力帮助清华大学发展,使清华大学的理科重振辉煌”,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也是他“为祖国科学事业所做贡献”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