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出于好奇,这一代的孩子们再也不必吃冻土豆,再也不用忍饥挨饿,不用经历那个年代所受的苦。
没有人愿意回到那个年代,我们也不应该回到那个年代,我们需要的,是永远不要忘记。孩子们有多少不解,就有多么幸福。“如今的孩子们不理解当年的生活,是因为那样的苦日子距离他们已经很远很远了。”刘炳贤说。

面向英烈纪念碑,桃花江小学二年级学生汪杨钰庄严敬礼。任宝源摄
10月4日,记者一行来到伍家仑战斗遗址时,恰好与一对父女偶遇。父亲专程带着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前来祭拜英烈。面对眼前的英烈纪念碑,小朋友庄严敬礼。
望着认真敬礼的小朋友和她胸前扬起的“红旗一角”,刘炳贤觉得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想让当年牺牲在这里的战士,都有一个远方的家”
刘炳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些沉睡在马迹塘的阵亡战士,鲜有墓碑,能知道名字的只有很少几个。时间久了,健在的战役目击者越来越少,资料上也只有几笔简单的记录,英雄们的事迹渐渐消逝在口耳相传的民间记忆中。
在桃江县史志资料记载的300余名烈士里,刚开始,刘炳贤只了解到崔强和仇万顺两名烈士。其他名字,一概不知。
今年,是刘炳贤寻找烈士的第7年,7年过去,他又找到了19个人的名字。
找到这19个人的名字也是艰难的。
刘炳贤所有的工具,就是一部旧手机、一台儿子淘汰的电脑和几本棕色硬皮笔记本。他拿着笔记本,一遍遍地跑去拜访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递上根烟,拿出小本,询问老人家见过什么人,怎么牺牲的,埋在什么地方,然后把这些“东说一句,西说一句”的话都记录下来,回家整理归纳,再对每一句话、每一个人名认真加以辨析。
他至今记得找到第一个烈士名字时的艰难与喜悦。第一次寻找,他兜了好大一个圈子,最后是靠在东北的战友帮了忙??
2014年,刘炳贤从战友那里得到一本《吉林省解放战争烈士名录》,书里记录了几个人,后面标注着他们是在马迹塘战役中牺牲的。按照上面的地址,刘炳贤来到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去了烈士家,发现了一本烈士证书。
证书上赫然写着:“狄连举,1949年8月在湖南益阳牺牲。”刘炳贤告诉记者,当年这个时间段,在湖南益阳只有马迹塘发生过战役,所以基本上就确定了这个人的烈士身份。
狄连举牺牲的时候只有20出头,还未成家。他的家人就是他的兄弟姐妹。
刘炳贤寻找烈士亲人完全是自费的,所有费用全靠自己的退休金。为了节省经费,他吃泡面、住便宜的宾馆,但该花钱的地方,他从来不省着。
刘炳贤一遍遍地跑县城、跑省城,去图书馆查资料。每当找到烈士名字时,刘炳贤觉得自己的一切付出都值得了。他感动于那一个个瞬间??
今年清明节,时任49军147师440团2营4连指导员翟忠仁的儿子翟毅来史馆参观。凝视展板,他突然在一张合影上看到了父亲年轻时的样子。
“大家快来看,这是我爸爸!”翟毅大声欢呼着,让陈列馆里的其他参观者都过来看,恨不得把“那是他的父亲”告诉全世界。
那一刻,64岁的翟毅眼含热泪,开心得像个孩子。
时任440团2营4连连长张琦也曾在这片土地上战斗过。如今,他的女儿张小军几乎每年都要来史馆一次。驻足在史馆里父亲的展板前,她从袋子里拿出多张父亲的照片,面向刘炳贤:“这些照片还是放在这里吧,更有意义。”
72年前,刘炳贤的父亲刘汉林,将在伍家仑战斗中牺牲的3名烈士埋在了如今史馆对面的杉树林里。如今,每年清明节,刘炳贤都会来到这片杉树林,除掉无名烈士坟头上的杂草,给他们扫墓。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我想让当年牺牲在这里的战士,都有一个远方的家。”刘炳贤指着距离史馆不远的烈士纪念塔,“在马迹塘,还有很多不知道的地方,土地下面埋藏着烈士。希望更多无名烈士,能安葬在烈士纪念塔里。”
刘炳贤叔叔家的老屋旁,还有几名烈士埋在山坡上的一棵松柏下。50年前,镇里修建供销社,人们把从菜地里挖出的6个装有烈士遗骸的瓦罐,移动到这棵松柏下。
刘炳贤告诉记者,将这9名烈士的遗骸迁到烈士纪念塔,是他眼前最大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