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冷资源”如何变为“热经济”?独家专访冬奥可持续性咨询和建设委员会委员钟秉枢

来源:时代面孔 | 作者:史凯 | 发布时间: 2023-07-08 23:05:00 | 110 次浏览 | 分享到:

“使我前行的不是风的作用,而是脚底下的板子在躁动!”一直以来,滑雪爱好者尽情挥洒的热情是冬日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近年来,在北京冬奥会效应影响之下,“滑雪”一度成为冬季的热搜关键词,不论是国内冰雪运动爱好者,还是冰雪旅游市场,都比以往更为躁动。

1月12日,由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委托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显示,自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全国居民参与过冰雪运动的人数为3.46亿人,冰雪运动参与率为24.56%。“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美好愿景终成现实。

冰雪运动带热了冰雪旅游,1月5日发布的《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2)》显示,全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从2016-2017年冰雪季的1.7亿人次增加至2020-2021年冰雪季的2.54亿人次,预计2021-2022年冰雪季,中国冰雪休闲旅游 人数将达到3.05亿人次,冰雪休闲旅游收入有望达到3233亿元。

在北京冬奥会及消费升级的双重带动下,冰雪运动、冰雪旅游等“冷资源”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然而很多行业人士却担忧:北京冬奥会结束之后,未来冰雪运动、冰雪旅游的热度是否会骤降?各地如火如荼建设的冰雪运动场馆会不会逐渐黯淡甚至荒废?长久来看,如何将冰雪运动“冷资源”转变为“热 经济”?

针对这些疑问,本刊记者近日专访首都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可持续性咨询和建设委员会委员钟秉枢。以下为采访实录:

时代面孔:官方数据显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已经实现。可以说,在北京冬奥会的带动下,全民参与冰雪运动的激情很高涨。但很多行业人士担心:北京冬奥会结束后,由于没了冬奥会的刺激,未来冰雪运动的参与热情有可能骤降。您怎么看待?

钟秉枢:国家提出的“通过北京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这句话里面有个关键词是“带动”,含义就是说大型赛事活动一定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带动人们参与由此引起的诸多活动。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带动了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体育健身的关 注,因此在奥运前后就出现了各种体育热;女排每次取得成功,也会 带动一批球迷的关注和对排球活动的参与;世界杯举办期间也会吸引 人们天天关注比赛或参与相关活动。所以从“带动”的角度来讲,在北 京冬奥会这样一个大型赛事活动的影响下“,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实际上已经完成任务。

但是参与冰雪运动,既有赛事活动本身的带动,也有各种舆论宣传的号召,因此这样的参与不全都是出于人们发自内心的,很大程度上是被号召鼓动参与的,所以在北京冬奥会结束后,由于没有了冬奥会的刺激,人们被一时激起的这种热情可能会有所下降。任何一届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结束以后,人们对赛事活动本身的关注热度、对参与与此相关的活动的热情都会下降。

在理解了这种下降之后,需要看到的是,这种下降的波动和幅度存在周期性变化,即不是今天结束明天就下降,可能是今天结束但热度还会保留一段时间,到下一个周期,可能过了几年之后下降才逐步显现出来,比如北京奥运会结束后,群众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依然持续着,保持了很长的时间之后才开始出现下降。

大型赛事活动结束之后,人们对相应体育运动的参与热情一定会有所下降,这是必然的。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在消费升级等因素的带动下,未来人们对冰雪运动的需求会变为休闲生活方式的刚需。

时代面孔:此前,《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 年)》 提出,到2022年,全国滑冰馆数量不少于650座,其中新建不少于 500座。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兴建冰雪运动类场馆热。北京冬奥会结束后,未来这类场馆会不会遇冷而荒废?

钟秉枢:不会有这种情况,原因很简单,不管北京奥运会还是北京冬奥会,我们举办任何一个大型赛事活动都是与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适应的。换个角度看,即便没有北京冬奥会的带动,可能我们达不到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但至少有可能会达到1亿人、2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因为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已经满足了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消费升级需求。

在如今“北冰南移”“北冰西展东扩”等项目的建设下,很多南方建设的冰雪运动场馆,包括很多室内雪场、室内冰场,难道仅仅是为了蹭北京冬奥会热度而建的吗?当然不是,建设这些项目已经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供给侧改革的一种需要,经济条件好了,当地有这样的市场需求,人们需要更加丰富多彩的休闲生活,所以这方面的投入会应运而生。再加上当前疫情的影响之下,各地也会考虑什么样的消费形式和产品能够长久吸引人们。

所以在北京冬奥会结束后,很多地方建设起来的冰雪场馆不但不会随着大型赛事活动的结束而减少,反而可能还会增加。随着科技的进 步、资金的加持、社会福利的增加、民众业余时间的增加,会促进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些活动当中,从而也就会促进场馆的正常运营。

时代面孔:北京冬奥会结束后,未来很多冰雪旅游地会不会遇冷?会不会出现复购率不可观的现象?面向未来,冰雪旅游有哪些值得思考的方面?

钟秉枢:我们常讲的“两个中国”建设:一指“健康中国”,一指“美丽中国”。从健康的角度而言,人们参与体育、参与包括冰雪运动在内的户外运动对健康有利。从“美丽中国”的角度而言,如果绿水青山中有自然的雪场、自然的冰场、自然的雪道、室内的冰场,就会自然吸引人去游玩,甚至还要待下来住一两天,这样绿水青山就能变为金山银山。

当年北京十渡被大众发现之后,很多人都愿意去游玩,但很多自驾游客在十渡玩一趟,野餐完之后就开着车走了,并将垃圾扔在那里。当地人不但没有受益,还得去打扫卫生。现在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 山,就要想方设法吸引来玩的游客住下来,那么也就需要很多项目设 施和旅游产品的建设,包括露营基地、房车营地、漂流项目、登山项目、定向越野项目等。暑期家长带着小孩来体验定向越野项目,一天时间不够需要两天,那么就得住下来。

所以冰雪运动搭乘“美丽中国”建设,在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过程中,将之有机融入其中。未来这也有赖于当地的服务商、场地提供商等对这些方面有更好认识,将不动的资源变为可变现、可吸引人住下来的财富。

时代面孔:您作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可持续性咨询和建设委员会委员,请您谈谈冬奥会场馆等资源在可持续性方面有哪些发力点?

钟秉枢: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布置是否和它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是考验一个地区体育发展能否融入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里约奥运会结束后,一些场馆都长草了,没能很好地利用起来。国内一些大型场馆在大型赛事活动结束之后,也有一些由于利用不当而给地方财政造成负担的案例。

所以新建场馆就要考虑后期的运营和管理,后期运营方要参与到场馆的设计和建设当中。对于经济条件欠发达地区,比如张家口崇礼、北京延庆区,因冬奥会而建设了很多场馆,使得人们关注这些地方,愿意去这些地方。基于场馆的建设,这些地方有吃有住,设施齐全,未 来如果再把赛事活动搞起来,有了丰富可看的项目,那么就被完全带 动起来了。一般来讲,围绕大型赛事活动场馆建设的同时,周边还要 建设很多可供举行小型赛事活动的配套辅助场馆,与大型赛事活动场 馆有机结合。

北京冬奥会恰恰注意到了这些方面的有机配套,除了对当地或周边的社区开放来吸取旅游资源之外,重点考虑是否可利用进行重复性的举办赛事活动,这很关键。而且不仅只有国内赛事,未来还要引入国际赛事活动,这是一个通盘计划。与此同时,场馆不能只有比赛、只有观众,还要成为国家队的训练基地,这样就会常年在此进行训练,因此还可能吸引高水平的群众、吸引国外的运动队来,那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比如法国巴黎,举办过世界杯比赛,他们现在一个职业俱乐部的训练基地是由政府投入、场地投入建设的。现在这个职业俱乐部每天对社会开放,可购票参观,还可以到著名运动员的更衣室内参观拍照。这些场馆既是游客参观的地方,又是球队训练的地方,还是比赛场地。

所以场馆的综合利用既要吸引品牌赛事活动、国际赛事活动,还要将其变成一个训练基地,实际上就是将一个原来偏僻、不知名的地方,变成一个以体育或体育旅游为卖点的旅游及度假胜地。对于北京延庆、张家口崇礼而言,就看未来能否将现有的场馆逐步建设改造成一个体育旅游胜地,能够吸引更多的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