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射柳、击球,老北京这样过端午

来源:北京青年报 | 作者:北京青年报 | 发布时间: 2023-07-08 23:06:00 | 64 次浏览 | 分享到:

2c2767d090e8c1a8d9fa7c1b2ba47031.jpg

端午节佩戴之物(清)故宫博物院藏

端午避毒入天坛

明清两代,京城人士过端午时,有的到金鱼池,有的到高梁桥、满井、草桥、积水潭等处,携觞踏青。《日下旧闻考》上说:“踏青本清明故事,独燕京以五月五日避天坛松林、高梁桥、柳林、满井,藤阴结伴携觞者甚众。近咸集於金鱼池上,他处皆间寂矣。”《帝京景物略》:“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曰避毒也,过午后,走马坛之墙下,无江城系丝段角黍俗,而亦为角黍,无竞渡俗,亦竞游耍。”

天坛是皇家禁地,明清两代的平民百姓如何能进去参加端午活动呢?笔者特意请教了天坛公园原总工程师徐志长先生。原来,庄严肃穆的天坛内不仅盖有民房小院,还开着茶馆、酒肆和药店。

早在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建天坛时,就在天坛西门、今祈谷坛西天门外南侧与斋宫隔墙相对的位置上建造了神乐观,清代更名神乐署,用于管理坛庙祭祀的乐舞机构和乐班驻地。作为明清两代皇家最高乐舞学府,鼎盛时期署内有乐舞生2200多人。早期神乐观还在坛外,直到嘉靖朝增辟外坛,才被围入坛内。由于祭天大典并非年年按期举行,道士们闲时就在观外北、西、南地面自建起住房和胡同,并在观内栽花、开设茶馆酒肆、济生堂药店等吸引游客。坛内店铺之多,难以想象,仅清嘉庆、道光时期就达40家左右。

天坛南神厨前有座绿琉璃瓦顶六角井亭,井名甘泉。因其水清味甜,祭天祈谷时用的供馔和糕点全用此水调制。传说此井水源在天,被明世宗朱厚?赐名“天泉”,道士们就高价卖水卖茶。清代翰林王士祯有诗云:“京师土脉少甘泉,顾渚春芽枉费煎。只有天坛石?好,清波一勺买千钱。”天坛内植物繁多,其中以益母草最为著名,嫩芽叫“龙须菜”,中医用以治疗妇科疾病。道士炼膏以售,名“天坛益母草膏”,很受购买者欢迎。此外,天坛又增加了神乐署摸影壁,以求去除五毒,祈福避祸的民间习俗。雍正朝供职于皇宫的潘荣陛著有《帝京岁时纪胜》,书中记载“帝京午节,极胜游览……于天坛长垣之下,骋骑走?。更入坛内神乐所前,摸壁赌墅,陈蔬肴,酴馀酒,喧呼于夕阳之下,竟日忘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