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年轻人悄然成为科创新力量

来源:中青网 | 作者:中国青年网记者 | 发布时间: 2023-07-09 10:54:00 | 20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她的团队中,技术人员占了70%,“我们决心去追赶,希望通过10年、20年能够赶上国外先进。”

如今,经过6年的打磨,博雅工道水下机器人实现了多项元器件的自主研发生产,整机国产化可达到90%以上。博雅工道与全国80多所高校共建了海洋装备联合实验室,储备优秀海洋研究人才,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在速感科技,陈震的机器人以机器视觉、vSLAM(基于视觉的同时定位与构图??记者注)技术为核心。创业初期,陈震捕捉到机器人在消费、服务、工业行业的“黄金发展期”,便将业务锁定在了两个领域:以家庭扫地机器人为代表的家用服务机器人,以自动化叉车为代表的自动化工业机器人。

早在大学时,陈震参与国家级军工及航天项目,项目成功被应用于中国第一代航天探测器的系统集成工作中。这是他技术积累的源头,也是他科创梦开始的地方。

“不断发展科技,把技术转化为具有前瞻性的思考研究,把算法和行业需求相结合,技术驱动帮助传统行业由2.0到3.0转化。”陈震说,我国在自主研发的道路上还有很大进步空间,科技创新类的企业必然有责任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网络安全正处于一种正在变革的转折点,25岁的王郁站在了互联网风暴的中心。

他曾是清华大学网络安全实验室“蓝莲花”战队的一员,2018年,他成立星阑科技,开始了自己网络安全的创业之旅,守护数字世界API(应用程序接口??记者注)。

在虚拟世界里,他和团队与黑客对抗较量。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为政企提供最前沿的智能化网络安全解决方案,期待用技术抵御隐藏在生活中网络安全问题。

纵观这几年的“双创”,程静发现,“概念性创新团队越来越少,前沿技术类创新团队越来越多。”她认为,这是一个“挺好的趋势”。

“有专业基础领域方向的创业者,按照所学的学术专业出来创业,更吻合未来的发展路径。”程静说,“从高校、博士后、研发团队出来的青年创客,的确能带出来前沿技术,尤其是国内首创技术,为整个行业应用带来了突破性的市场引领。”

心有定力 保持“木鸡态”

“如果说70后、80后一代赶上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浪潮,95后一代赶上的则是人工智能、万物互联的时代,在创业方向上,也是高科技创业居多”。在中关村大河资本合伙人李荣阁眼里,90后创业者生活在物质相对富足的年代,相较于之前的创业者,“他们更多是因为兴趣而创业”,因而更加坚韧与执着,“不怕失败,敢于冒险”。

冲劲大、敢打敢拼,经验和能力不足、成功率低,是青年创业群体的特点之一。虞苍璧倒认为,“双创”持续高涨,成功率不是重点,更应该关注的是育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上升。

程静鼓励青年,一方面要在大学期间修炼实战能力,“这与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话题息息相关,建议学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全流程管理课程。”另一方面,也要在创新技术应用的同时,提升综合管理能力,包括协调能力、综合资源的利用能力等,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攒力量。

虞苍璧赞同“木鸡态”的科创态度,“追求价值自在、追求内生,最怕的是犹应向景,随风飘扬”。

“木鸡态”这个概念,是2017年清华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三创大赛组委会主任杨斌在清华校友三创大赛上提出的,出处是《庄子?外篇?达生》纪?子为齐王养斗鸡的故事,取词呆若木鸡。

杨斌说,“创新者的最佳状态应该是‘木鸡态’,专心地去创业,享受创新本身,而不是以是否获得市场认可、变成新闻主角、实现财务暴富来衡量创新的成败。”

“创业轰轰烈烈,但科创是需要特别沉下来的一件事。”虞苍璧谈道,“双创”已经从“草根”创业进阶到“精英”创业,尤其是科技领域,没有5年至10年的技术积累是很难成功的,做不出东西来,“现在做啥都要做精品了,何况是做技术?”虞苍璧笑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