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嘘”声后,剧场的灯渐渐变暗。
十指操控,妙趣横生。一面白幕上,猪八戒和小妖斗智斗勇的故事被生动演绎。这段表演是泰山皮影戏《西游记》的精彩桥段,表演者是朱玉馨。
一个人,一台戏。95后的她,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皮影”第八代传承人。她6岁开始学习皮影戏,已经坚持了20多年。年轻的容颜,在历经沧桑的“泰山皮影”中大放异彩。
她常年奔走于全国14个剧场演出。如今,会玩、爱看皮影的人越来越多,她很欣慰,她说:为了推广“泰山皮影”,值得。
千年传承,古韵今风
“非遗”传承的路在何方?
“活态传承与再生产,是‘非遗’保护的必由之路。”朱玉馨介绍说。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艺术,又叫“影子戏”。根据史书记载,皮影戏从西汉就开始了,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唐朝和清朝时期最盛行,而且还远传至国外,风靡一时。
泰山皮影起源于600年前的明朝,与传统皮影戏不同,泰山皮影集说唱、表演、配奏于一体,对表演者的协调性要求极其严苛。素来有“七紧、八松、九消停”的说法。
“我在表演一台皮影戏的时候,要心里想着词儿,嘴里唱着曲儿,手里握着影儿,脚下还得踩着乐器锤儿。” 朱玉馨说,每一次演出她的四肢五官,还有头脑,都不能闲着,相当于一个人得干十个人的活。
创新并不是一种天赋,而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种子,“非遗”也如此。朱玉馨认为,传统的“线上”表演形式已经不足以吸引人们的眼球。特别是网络上出现皮影后,“皮影面临着传承危机。”
顶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头,“泰山皮影”未来如何发展?怎样打破“自我陶醉”的“紧箍咒”?如何利用“皮影”唤醒人们对非遗的记忆和文化IP?一连串的问题,抛给了20多岁的朱玉馨。
变则活,不变则板。于是,朱玉馨胆大尝试创新。“我们要占领‘拇指一族’阵地,让非遗上网。”
说干就干。首先,朱玉馨根据现代人的想法去改编剧本和配乐,尔后,尝试将皮影戏故事制作成通俗易懂的绘本,开发IP。她还改造传统的泰山皮影戏演出方式,将Flash动画应用到演出中。
“把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融入皮影戏的表演,从视觉上给观众带来新鲜感,提升观众了解皮影戏、认知皮影戏的欲望。” 朱玉馨说。
2015年,还是大三学生的朱玉馨将自己对“泰山皮影”的创意带到了首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为泰山皮影的未来开启了一扇崭新的大门。
此次大赛上,“幕影春秋泰山皮影传播与推广系统”朱玉馨团队,斩获金奖。
创新,永远在路上。朱玉馨带领团队通过网络、微博、微信、APP等终端宣传泰山皮影,开发皮影舞等产业,对泰山皮影进行商业运营,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这门艺术,吸引更多人投身其中。她还尝试将泰山皮影和泰山当地的旅游产业结合,作为当地的特色演出,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从本质上而言,创新就意味着潜在的失败。朱玉馨认为,对于“泰山皮影”的创新之路,必须有接受失败和挫折的勇气。
“VR技术在刚兴起的时候我们就尝试过,因为做的内容匹配度不是很好,这种观感并不如观众走到剧场中这种观感体验好。” 朱玉馨介绍说,小小的“影人”,也有大大的梦想,“泰山皮影”的创新就是在一次次“失败”中获得新生。
“‘泰山皮影’的未来是星辰大海。” 现如今,朱玉馨又把眼光投向了“原宇宙”上。
薪火传,文明盛
作为“泰山皮影”的第八代传承人,朱玉馨凭着一股敢闯、较真的劲头,一学就是20多年。
“我学习皮影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我的外公范正安先生是泰山皮影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是泰山皮影的第六代传承人。” 朱玉馨介绍说,她的舅舅和妈妈是第七代传承人。
“小时候,别的小朋友在抱着‘洋娃娃’玩具的时候,我却拿着皮影。” 朱玉馨打趣地说。
皮影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朱玉馨的生活。朱玉馨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氛围里面,她的童年和皮影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皮影一直陪伴着她从出生到现在。
“我的家人们也都是以此为生,依靠这门艺术生存的,所以我并不觉得我在学习这个过程中有多难,反而非常快乐,我也一直是在这种快乐的氛围中长大的。” 朱玉馨笑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这是一双纤细的手,这是一双让人心疼的手。朱玉馨的手上有许多伤疤暗痕。她却说:“这是我们皮影人独有的荣誉。”
“一个30公分的影人,要雕刻3000多刀。” 朱玉馨手里拿着影人说,做完的影人还要通过上色对接、压平等方式把它做成一个皮影人放到舞台上。影人的制作流程有11个步骤。
除此之外,要会编故事,还要去继承传统的曲调,然后去练习乐器……脚下踩着锣鼓点,包括木鱼、大叉、小叉锣、大鼓这些击打乐器。“手里还要有一些表演的技巧,比如说影人的旋转走路,这些都是要去练习的。”
“要想让影人活灵活现,每一刀、每一笔,每一个过程都不能错。” 朱玉馨说。
看似普通无奇的影人,制作过程是如此的冗杂;10多分钟的皮影戏,表演者要熟练掌握如此多的技能。很难想象,朱玉馨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2017年,朱玉馨一家在北京东城区前门大街,开了他们的第一家皮影剧场。
第一场演出时,台下很火爆。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朱玉馨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是如此的厚重。“观众的掌声,就是对‘泰山皮影’的最大支持。”
“这也是我们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个目的。”每次演出结束后,朱玉馨会带着观众们到后台,让他们把皮影拿在手里玩。外公告诉她,孩子小的时候摸一摸皮影,可能会记一辈子。
“不怕苦,不怕累,就怕‘非遗’被‘非议’。” 朱玉馨说,在“泰山皮影”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也会受到一些阻力。上大学的时候,她参加一些创业的比赛,会有一些评委质疑皮影现在还有没有“市场”,会遭到否定。
“但是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暗下决心,我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的把这项艺术发扬光大,让他重新回到公众的视线之中。” 朱玉馨眉宇间带着几分坚毅。“是会遇到一些偏见,但更多的是偏爱。”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
世间本无童话,朱玉馨却始终以年轻的模样,演绎着最美的皮影童话。
“这是‘泰山皮影’震惊世界的时刻。”2011年,范正安先生把泰山皮影戏演进了联合国。在国际木偶艺术周上,范正安先生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同台竞技,一场泰山皮影赢得满堂喝彩,得到了国际各界的认可和赞誉。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誉为泰山文化的“活化石”。
2010年,泰山皮影走进法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2015年,访美交流助力“习奥会”;2019年,与亚历山大?麦昆品牌的设计师合作,为美的公司设计制作皮影工艺品;2020年疫情到来之前,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办了一次展览……现如今,泰山皮影已经走过全球23个国家。
朱玉馨看来,“我们用传统皮影与时尚设计碰撞灵感,用非遗的力量提升国货品牌价值”。
“我觉得要做好传承,首先要做好传播”。朱玉馨希望能把泰山皮影传播到海外,让海外华侨华人的孩子和喜欢中国文化的儿童都能看到皮影故事。
“泰山皮影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感到震撼。”一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的5名学生在岱岳脚下开展了名为“执灯寻影”的暑期实践活动,也对泰山皮影文化有了新的解读。
“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就是想象力和爱心丰富。我希望我们大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同样也不要吝啬我们的爱心,只要有想法就大胆地实施下去,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这是不是一条正确的路呢?” 朱玉馨说。
在一次创新创业大赛上,3家创投机构对朱玉馨的“泰山皮影”团队颇感兴趣,进行深入洽谈,并提出在皮影剧目上多做创新等建议。
“很多人不学习传统艺术是因为不能靠它生存,现在我们正在搭建泰山皮影的产业链和商业模式,让更多感兴趣的人投身其中。” 朱玉馨说。
在市场方面,面向婚庆等市场设置“私人定制”专栏,为公众制作微电影、结婚纪念品、人物实体皮影等。同时,他们还在开发皮影舞、全民健身、广场舞等产业,随之迎来的将是服装、教学视频、背景音乐等后续的配套盈利产业。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朱玉馨说:“传统手艺是上了年纪,但总有人正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