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4月25日电(恩浩、曾令刚)一根钩针、一团拉菲草,一番“指尖飞舞”后,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手工钩编织品便从妇女们的巧手中诞生了。
谷雨时节,“石榴花开 共享课堂”??突泉县“织女计划”首期职业技能培训班在该县学田乡金星村开班。
培训现场,60余名妇女齐聚一堂,特邀兴安盟兴安家政职业培训学校的钩编老师亲自授课。
“该产品外贸市场需求量很大,而且简单易学,学成后在家就可以接订单。我们免费提供材料,验收合格的成品按件回收付费,单件手工费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兴安盟兴安家政职业培训学校李冬梅介绍说。

培训中,老师详细讲解了订单包的钩织要点、尺寸大小、走针技巧、接绳方法,手把手教学,一对一指导,她们一边聊着家常,一边根据讲解进行实际操作,现场不时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
学田乡西沟村村民李保华虽是钩编零基础学员,甚至连毛衣都没有织过,如今却也喜欢上了这项手艺活,“做手工不仅能有一份收入,还能让我心里感到充实,生活充满快乐。”
近年来,突泉县通过组织免费培训,教授一门手艺;搭建电商平台,拓宽产品销路;提供延伸服务,开展后续帮扶……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通过参加培训学到一技之长,实现就业、稳定增收。
年初以来,突泉县东杜尔基镇大力推动妇女钩织品产业的发展,目前,这里正在积极申请注册商标,打造特色产业品牌,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近年来,突泉县还充分发挥非遗、民俗资源富集优势,鼓励乡村手艺人、非遗传承人等带动农民,结合实际开展手工艺创作,推动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兴安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草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突泉县“晓景”式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李凤华,带领当地妇女走出了一条“传承+致富”的新路子。
如何让传统的草编技艺与时俱进,是李凤华近几年一直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让年轻人接受并认可这一传统技艺,提升和挖掘草编的文化价值是其中的重要一步。”李凤华说,只要敢于突破、挖掘内在的文化价值,从造型、图案、色彩上打破传统固定形象,就能让草编织品这“老物件儿”焕发新生机。

为了打开网络销售模式,李凤华还通过电商销售草编制品,年收入达18万元。随着草编产生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好,李凤华觉得非遗传承不能“单打独斗”。2015年开始,李凤华主动组织附近的村民到自家学习草编制作。截至目前,全镇已有40余名村民跟随李凤华从事草编制作,每人月均增收2000余元。
突泉县妇联主席李?表示,突泉县妇联通过开展女性“双创”培训,帮助农村留守、残疾妇女实现居家就业,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