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巨人”提供技术优势、“大块头”拿出产业资源,“大”“小”结合迅速贯通产业上下游。此外,大企业的产融优势和资本市场的经验,也能迅速助力专精特新企业突破发展难题。
2020年年初,申能集团入股氢晨科技公司;2021年11月,申能能创公司再追投,助力氢晨科技完成A+轮融资。对于专注于大功率氢燃料电池电堆研发、生产、销售的氢晨科技来说,大企业的战略投资,让其获得了向精深发展的资金实力。反过来,对于“大块头”的申能集团来说,此举也促进了其氢能产业链的整合发展,这是一种共赢。(记者 王默玲 上海报道)
长春:“新字号”锻造汽车城硬实力
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22户,占全市32.8%。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3户,占省市比例分别为38.3%和57.5%……近日,在汽车城长春,吉林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长春新区发布了一组数据。自2016年获批成立至今,长春新区不断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真金白银”给予奖励,让更多优质企业在“快车道”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走进长春一东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工作人员有序忙碌。近年来,长春一东围绕国家提出的培育专精特新领域“小巨人”企业要求,不断强化传统液压举升等产品线,现已具备领先的研发能力、制造能力,产品实现中国商用车头部企业覆盖100%,成功为国际知名优质企业配套,形成了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双促进的格局。
“自主创新是我们的灵魂,也是我们占领市场的砝码。”长春一东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中方总经理丁连生指着不断下线的新型液压举升产品说,这些新产品将是今年企业新的增长点。
“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爬坡过坎、发展壮大和安身立命的根本。”长春新区工信局局长王东升说,除了在政策上扶持、认定中奖励外,近年来,长春新区更注重在思路上引导,通过政策解读、企业家培训等方式,积极鼓励中小企业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提高市场供给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从优先为企业提供建设新厂房的土地,到帮助企业不断招聘相关领域人才,再到帮助企业申报专精特新企业和相关专利,长春新区各部门一条龙、一站式服务,让企业能够心无旁骛抓创新、出新品,实现高质量发展。”吉林省科英激光股份有限公司行政副总孙承博说。
不仅真心真意服务,还有“真金白银”奖励。近年来,长春新区专门出台了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系列新举措,对新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孵化载体、双创示范基地每培育一家“小升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或专精特新企业,奖励运营单位10万元。对企业新引进的人才给予一次性住房补贴,对有意向来新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给予“奖学金”激励。此外,长春新区还为域内企业设立了“创新券”制度??每年设立几千万元额度,支持企业通过购买科技服务、共享科技资源的方式,开展“双创”活动。(记者 赵丹丹 长春报道)
重庆:专精特新提质汽车产业链
一台国产车售价如何卖到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重庆经开区的迪马工业给出了答案:专精特新。
迪马工业是一家生产专用车的企业,产品涵盖押运车、集成车等产品。公司副总裁张强介绍,近年来该企业一直深耕专用车领域,“以消防车平台为例,搭载的消防机器人可实现侦察、灭火等紧急处置,通过无人化、智能化减少人员损伤和提高处置效率。”
迪马工业是重庆打造传统工业向专精特新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重庆市南岸区委书记、重庆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兼)许洪斌介绍,专精特新企业市场竞争力强、创新活力足、专业化程度高,改变了过去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的状况,提升和带动了区域内的创新能力,构建了新的支柱产业。
重庆软件园内,重庆芯讯通无线科技有限公司的几名工程师正埋头在电脑桌前,对一款刚开发的汽车软件进行测试。
“我们公司是无线电通讯模组和解决方案供应商,目前有60多名软件工程师,计划扩大至130名。”该公司副总裁周?告诉记者,公司属于专精特新类企业,生产的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智慧能源、汽车电子、智慧城市等领域,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重庆攸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示了一款新研发的智能高通量信号灯。“相比传统交通信号灯,它不仅节能、灯珠寿命更长,而且光源清晰更符合人体视觉特征。”重庆攸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戴高说,这款智能高通量信号灯已在重庆广泛运用,通过实施耗电量监测显示,高通量信号灯电流仅为旁边普通信号灯的70%左右。
记者了解到,重庆攸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城市智能交通为主营业务,产品与服务主要包括交通集成管控系统、道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铁路车站旅客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及LED显示屏系统等相关软、硬件产品。记者在企业展示厅看到,交通信号灯、电子指路牌等各种智能交通信息系统种类丰富。
戴高介绍,作为一家专精特新企业,公司拥有40项专利、80项软件著作权、10项高新技术产品等自主知识产权,先后完成国家市级重大科研项目11项,企业智能交通软硬件产品研发和技术已达全国一流水平。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重庆有专精特新企业248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5家,在它们的带动下,老工业基地正向创新之城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