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上海中医药大学还建立了上海市级青少年科技活动站,邀请院士、中医名师领衔中医药科创实验课程,4年来吸引上海600多名高中生参与,被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之中。
中医药融入生活方式
在胡鸿毅看来,当前,面向青少年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首先要解决基础教育与中医药理论知识缺乏衔接的问题。“中医药学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传播模式上不单是健康养生知识的普及,更重要的是中医药理论和思维方式的普及。”
为此,上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注重从知识普及向知行合一转化,从课堂内容叠加向全方位融合转化,从知识学习向提升文化自信转化,传播路径则从平面向立体化、网络化转化。
目前,上海已完成全年龄段青少年中医药系列科普读物的编撰,率先搭建起国内首个面向中小学生的中医药慕课科普平台,已有20多万青少年完成注册学习。由上海中医药大学讲师团、学生志愿者全身心投入,“大手牵小手”的中医药科普特色校本课程,成为孩子们接触中医药“宝库”的窗口。
已开设7年的青少年中医药启蒙夏令营深受欢迎。首期以“小小推拿师”为主题,此后拓展至小试针灸术、采摘草药制作标本、学习武术长拳等内容,让孩子们感受中医药的魅力。更得到家长们认同的是,在中医药文化的学习中,引导青少年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让中华传统孝道文化和人文关怀浸润于日常生活之中。
学生们将学到的知识带回家,还教会了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就这样进入千家万户,中小学生从受益者,成为自信、自觉的中医药文化传播者。这样的传递,是徐建光乐于看到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科技、文化、哲学、思维的智慧结晶,其在国家创新体系的知识生产单元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中医药知识的有效继承与创新,理应成为科普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高中生设计的地黄抗糖尿病有效成分的科研项目还获得国际青少年科学与工程大赛金奖,“中医药在科学教育方面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胡鸿毅同时提出,中医药科普要达到好的效果,必须掌握青少年的关注热点,还要解决科普队伍良莠不齐的问题。当前社会对健康知识的传播需求旺盛,而中医药文化传播总是存在“杂音”,需要更多来自高校和医院的专业人才加入和发挥科学主导作用,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这项工作,共同讲好中医药里的“中国故事”。
(本报记者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