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焦裕禄》电影以女儿的视角看待父亲、用普通人的眼光看待党员干部,从“一名党员”“一位干部”“一个亲人”三个不同角度,在焦裕禄“洛矿建初功”“兰考战三害”“博山生死别”三个不同时期回顾了焦裕禄竭尽一生为党为国为民服务的光辉事迹。影片通过焦守云之口,为观众留下了一位心里装着人民,也装着家人的中国共产党员高大而又淳朴的形象。
焦裕禄多年带病坚持工作。实在忍不住了,他便用东西顶住自己的肝部,硬撑。膝盖、钢笔、鸡毛掸子……时间长了,他最常坐的那把藤椅上出现了一个大窟窿。鞠躬尽瘁这四个字,就这样淋漓尽致,生动直观地呈现在银幕之上。

就像主演郭晓东说的,当去慢慢了解他之后,就会发现一切都合情合理。他就是那样善良朴实,大公无私。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焦裕禄惦记的还是没完成的工作,还有更需要药物的穷苦百姓。他希望组织能将他运回兰考,埋在沙滩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我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这样的焦裕禄,注定成为一种精神,成为一种象征,鞭策和感动一代又一代人。
《我的父亲焦裕禄》,最主要的视角来自于“我”??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主演郭晓东叫焦守云“二姐”,从筹备到拍摄再到宣传期,他们聊了很多。
事实上,在两人第一次对话中,郭晓东就自觉已经捕捉到了焦裕禄的灵魂,只因为“二姐”的一句话。“二姐说‘晓东你知道我最遗憾的是什么?’是我能在叫爸爸的时候,我叫得太少了。”郭晓东说,就这一句话,足够了。
“焦裕禄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就像我们的爸爸一样,我们身边邻居大哥哥一样,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不是神,没有三头六臂,只不过他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工作上,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老百姓身上,可能有时候会忽略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但是他的爱是依然存在的。”
郭晓东说:“这部电影可能会给我将来的生活带来一个不一样的新起点。”扮演焦裕禄的经历,郭晓东学会以更高标准审视内心,甚至演完之后,还觉得应该按这个榜样要求自己。
当这个意识扎根后,有一种庞大的力量笼罩着郭晓东。初到兰考,他发现这里和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不仅悠闲富饶,还是国家卫生县城、文明县城。而这里的人依然牢记焦裕禄,公园乘凉的老奶奶,随口搭讪的路人,都能向他列数焦裕禄留下的功绩与影响。

一个人,改变了一座城数十年;一个人,成为矗立不倒的精神丰碑。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要做个好人,成为天上最亮的那颗星。”简单,朴实,真挚,且充满后劲儿。也许,这就是对这部电影最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