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河南卫视倍“出圈”。
9 月19 日晚,河南卫视中秋文艺盛宴如约开席。看完《中秋奇妙游》,不禁要道一声:“河南卫视,下凡辛苦了!”
从春节《唐宫夜宴》出圈,再到元宵、清明、端午、七夕,河南卫视把他们的中国传统节日系列晚会成功打造成了一个IP。正因为前几次40 分钟的节目市场被网友投诉:“太短了!不够看!”《中秋奇妙游》首次突破60 分钟时长,而内容却丝毫没有打折扣,浩如烟波的中华文化充盈着每一秒。
在节目正式播出之前,河南卫视陆续放出了拍摄花絮,为观众拉满了期待值。尽管已经做足了思想准备,还是被河南卫视惊艳得目瞪口呆。总导演路红莉表示,中国节日系列的成功正正反映出国人的文化自信:“我们只是捕捉到了人们对国家、对民族、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用一个很好的形式表达了出来。”
这一次,唐宫家族来了一位新主角??唐晓月。节目以皮影戏演绎唐晓月的故事作为开场,因作为宫廷乐师的父亲不能回家,唐晓月母女二人独自来到洛阳洛邑古城集市,皮雕、泥塑、面塑、三彩釉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一登场,来自民间的非遗智慧让人为之惊叹。
火龙舞,打铁花??开场节目《秋月稷》气势恢宏,磅礴壮观,每一帧都是亮点。“皓月长空,鼓舞避疫,愿天下丰谷,四海民安。”将祈福、驱邪等多重寓意交融,火树银花,漫天飞舞,开场即炸场。
随后,晴空一鹤排云上,温柔又充满力量的舞蹈《鹤归来兮》折服了无数观众。一舞动洛阳,再舞惊人间。鹤在中国文化中素来是吉祥、高雅的一种鸟,白鹤少年,长空起舞,仙风道骨,神鹤祈福,翩然飞跃圆月当空,传递对生命的礼赞。主演苏海陆何许人也?年仅26岁的他不仅是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的一名舞蹈演员,还是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专业的老师,就连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中,都是由苏海陆从头到尾作示范,被誉为“古典舞教科书大神”。

《鹤归来兮》
这时,作为串起整台节目的线索,唐晓月在月神的指引下,打开了时空之门,去寻找映射月之灵光的信物。
第一站,她来到河南的骄傲嵩山少林寺。武术舞蹈《少林?功夫》以中岳嵩山少林寺壁画为原型,完美呈现舞者进入壁画世界,与武僧对式的精彩画面,再现少林之魂。结合XR(扩展现实)技术,又是一记完美的“文化+ 科技”组合拳。
想来以戏曲节目作为当家节目之一的河南卫视,不会让戏曲缺席。然而当我们继续跟随唐晓月的视角,进入到戏曲后台,《戏韵》却没有把镜头聚焦在舞台上的戏曲表演。
一个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展现了京剧戏靴制作传承人、京绣技艺传承人、戏曲盔头制作传承人,李派武生传承人、荀派花旦传承人……传承千年的戏曲文化古老而神秘,它惊艳世人的不仅仅是优美的唱腔和独树一帜的表演,戏曲舞台上还隐藏着很多“手艺”。路红莉解读道:“我们没有把重点放在舞台上,而是转向后台,突出“传承”二字,让观众看到戏曲艺术所承载的非遗文化。我们想表达戏曲这门艺术对于手艺的敬畏。”
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创意舞蹈《墨舞中秋》以中国书法三名帖之一的《中秋帖》为灵感,打造出全新的书法与表演的跨界艺术呈现。舞者陈炳睿张弛有度的动作与笔墨合而为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美轮美奂、含蓄隽永的书法艺术。
节目播出后,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汪文斌还在推特上向全球推介称:“一曲惊艳舞蹈来向中国书法精品《中秋帖》致敬,舞蹈动作象征着水墨的流动和节奏。”

《墨舞中秋》
光“看见”河南还不够,唐晓月继续带我们“听见”河南??民乐节目《豫见》,笛、萧、唢呐、阮、箜篌、坠胡、古筝携手上阵,将各种河南腔调如河南豫剧流水、河南越调乱弹、河南道情、河南曲剧慢跺,一一融入国人较为熟悉的豫剧旋律。
值得一提的是,节目组还加入了电子音乐风格,再结合上赛博朋克风格XR 虚拟场景,实现了民乐的地域化、时代化、艺术化大团圆,简直令人拍案叫绝。
其他的节目依然可圈可点。表现笃行筑梦,大道致远的《大唐行者》故事感满满,玄奘的从容、煎熬、信念与挣扎,都让观众为之动情。陈氏太极拳与笙艺术家的音乐在《问道》融合交汇,在老君山的云雾飘渺中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意韵之美,传递东方哲学“和”的理念。歌曲若思念,便思念》白衣少年周深清澈空灵的嗓音尽显东方儒雅之美,表达了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河洛文化,体现了浓浓的思念之情……
经历了这圈奇妙的旅程,唐晓月也集齐了中秋信物??美好传承的信物、少年勤勉的信物、女子温婉的信物、国风自信的信物、忠勇报国的信物、亲情的信物。每一件信物都展现出华夏之美,是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基因中的骄傲和自信。
这时画面再次切回到节目开场时的皮影戏,然而故事却走向了一个新的结局??全家团聚。
正当以为节目结束正意犹未尽之时,《广寒宫》嫦娥沐月而歌,遥望人造卫星掠过地球,在月球上与宇航员牵手互动的一幕又再次让观众破防。就在2 天以前,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刚刚顺利凯旋。这幕梦幻联动,也寄托了对中国探月工程事业的美好期盼。
然而略有遗憾的是,节目的剧情推进有些草率,如此的绚烂多彩传统文化,尤其是多位非遗传承人的重磅登场,每个人都可以是一本厚厚的故事,却只是匆匆一个镜头带过;有些节目立意之深,观众却往往只是看个热闹,需要再去看专家解读才能真正领会。如何继续延续好口碑,避免文化元素的大量堆砌,也是节目组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