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格局看,主旋律电影在挑战与新机中与文化自信同行
主旋律电影要继续发展,面对的挑战仍然十分严峻。
首先从当前最大的挑战说起。2020年至今,新冠肺炎疫情给整个电影产业带来巨大冲击??拍摄停工、影片撤档、影院关闭。2020年中国电影票房204.17亿元,约为2019年(642.66亿元)票房的31.8%,下降了将近七成。照此影响,业内估计5年后才有望恢复至2019年的市场规模。在某种程度上,科技的进步解决了疫情带给电影业的部分困窘。比如,电影制作方面,虚拟摄影、虚拟摄影棚体系,以及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科技的采用,能够实现电影制作的云端化和多地多人协同;电影发行方面,流媒体发行、线上线下同步发行等,试水以家庭和个人为核心的线上发行模式;电影放映方面,借助5 G和超高清技术,构建网络平台的家庭和个人观影场景。但是主旋律电影受成本、时间节点、档期、目标受众、观影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更多地依赖传统电影产业链的生产、发行、放映,受到疫情的影响也会更严峻。目前,国内外相关机构纷纷进军流媒体领域,电影的消费方式和市场格局重构已是必然趋势,主旋律电影只能积极应对。
与此同时,主旋律电影在市场化过程中,又极大地依赖电影科技和工业化水平,《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等采用科幻、特效的影片虽获成功,但是背后面对的技术难题,以及相关专业人才的稀缺,是未来制约主旋律电影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
主旋律电影如何兼顾做大做强与多样化是发展的另一个挑战,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发展范式,而不是单一的大片制作模式。一些“独角兽”企业和寻求风险保障机构制作的主旋律电影已经略显同质化。如何总结经验,并寻求新定位与发展战略,是今后主旋律电影不容回避的挑战。
第三个挑战来自众多的全媒体、自媒体和互联网。调查显示,年轻观众逐渐成为追剧主要群体与付费内容主力军,此外,包括百度、阿里、腾讯在内的国内互联网公司,也加入主旋律尝试。在这种新格局的形成过程中,互联网公司对于创作题材的引导,以及面临利润和审批等重大问题的态度,将从多个维度影响主旋律电影,这种冲击在很长时间内都将存在。
最后,怎样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正能量,怎样吸引观众,是主旋律影片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其讲故事的能力考验,我认为涉及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故事的选择和剧本的打磨,包括人物形象的研究。这需要通过更多样的细分类型表达,更合逻辑和叙事的价值内核,让无论是大国气派、人道主义、审美潮流,还是人间烟火、家长里短、民族风情,产生很提气、接地气的故事以及有筋骨、有温度的人物,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二是镜头语言的运用。主旋律电影需要不拘一格,带给观众更丰富的观影体验,展现更全面又更立体的中国影像。三是故事的韵味。跨越年代、跨越民族、跨越年龄的共鸣视角,家国情怀、民族大义、社会责任的深度思考,这些最终的落脚点必须是有味道、待回味的中国故事。
总之,面对快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与更具审美能力、更挑剔的电影观众,作品的成功需要付出艰辛代价,需要在践行中不断加深感悟与积累,更需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引导。这将是一个迎接挑战与孕育新机的过程,也是主旋律电影与文化自信同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