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昆曲,一定绕不开《牡丹亭》。作为中国文学史、戏曲史上的巅峰之作,《牡丹亭》实现了思想与艺术的深度表达,也完成了经典与时尚的时代跨越。“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单就曲词,就能分析出一部或多部著作,更遑论加音乐加故事加表演加舞台呈现等。陈独秀先生在《论戏曲》中曾指出:“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一曲《牡丹亭》,让多少日渐远离传统文化的青年学子再次回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怀抱中来,这是昆曲之幸,也是江南文化之幸,更是时代之幸、家国之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幸。
审美是时间沉淀的精华。细腻、温婉、格调、情致、空灵、诗意、神韵、精致是江南文化的提炼,也是江南戏曲一直在追求的灵魂。明清时期戏曲艺术最为盛行,得益于自然环境、经济、文化和时代,文人的生活情调不仅体现在文字,而且贯注于日常。
时代在变革,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地方戏和当地民众的生活、情感和文化在同一命运线上,担负着自己的使命,拥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保持并张扬这种个性,丰富并发展它,是戏曲艺术的生路。长三角一体化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带来的必然是江南文化“一体多面”的呈现,江南戏曲的明天也必然在这发展中走向越来越美好的明天!
(景俊美 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