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向世界生动展示新中国形象??《白毛女》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姚松婷 | 发布时间: 2023-07-09 12:32:00 | 19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时隔22年后,王昆在1977年5月跟随天津歌舞团到日本访问演出期间,曾拜访松山芭蕾舞团,见到松山树子等人,这两位已经年过半百的“白毛女”再次相聚在一起。她们回忆起当年周总理介绍松山树子的情景,王昆在感慨之余还写出一首中国古典诗赠送给松山树子:“五五北京初识君,总理牵手且叮咛;三个喜儿传佳话,异国姐妹同台人。七七东京杜鹃红,鬓丝几缕又重逢;君舞雪花我伴唱,犹闻总理击节声。”两年之后,即1979年日本举行第三届中国电影节期间,田华到日本参加活动,这位电影版的“白毛女”扮演者也受到日本观众的热烈欢迎。两位中国“白毛女”的访日活动,同样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一个见证。

松山树子(左)与王昆

“芭蕾外交”:中日外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时间再回溯到1958年“三八”妇女节那天,松山芭蕾舞团带着芭蕾舞剧《白毛女》抵达中国,开始访华行程。剧团从9日到11日期间在北京的天桥剧场进行彩排,于13日正式公演。当时北京观众纷纷连夜排队买票观看,并在看后盛赞芭蕾舞《白毛女》。当时北京也在上演王昆主演的歌剧《白毛女》、中国京剧团的京剧《白毛女》等,4个同时上演的版本由此形成“《白毛女》热”盛景。然而遗憾的是,周总理当时因离京去外地开会,所以未能到场观看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华演出的芭蕾舞《白毛女》,不过陈毅、郭沫若、丁西林等人与首都各界艺术家们在观看该剧后都给予高度评价,《人民日报》在首演第二天也进行了报道。北京文联礼堂在3月21日举行盛大联欢会,当时在京扮演“白毛女”的、包括松山树子在内的5位女演员得以聚在一起欢谈并合影。郭沫若、田汉等人也即兴写出诗歌以记录这一盛况。

同年3月24日,松山芭蕾舞团所有人员从北京坐上去重庆的火车,开始奔赴重庆进行演出。他们在重庆演出圆满结束之后,又到武汉进行访问演出,最后一站到上海,在5月1日离开中国返回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中,共计演出28场,不仅受到中国各地观众的欢迎,同时还受到留在中国的日本人的欢迎,松山芭蕾舞团的访华演出可以说是对后者思乡之情的一种慰藉。

松山芭蕾舞团第二次大型访华演出是在1964年。9月22日到12月12日期间,松山芭蕾舞团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南京市人民大会堂、广州大会堂等地演出38场。这次访华的特殊照顾之处在于,他们在中国多个城市巡演期间,始终有北京舞蹈学校、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演员13人、中央乐团54人陪同,目的也是为了借鉴、学习松山芭蕾舞团把古典芭蕾舞改编成现代芭蕾舞剧的宝贵经验。如果说日本芭蕾舞剧《白毛女》是松山树子、清水正夫等日本艺术家汲取中国歌剧、京剧等艺术精髓、灌注日本精神之后而成的佳作,那么中国芭蕾舞剧《白毛女》则是在吸收中日文化艺术精华之后产生的一个硕果,表明中日文化始终是在互相交流与彼此交融中共同进步与发展。

松山芭蕾舞团在1966年进行第三次访华演出,组员在观看上海舞蹈学校的芭蕾舞剧《白毛女》后还多次参加座谈会,交流彼此的演出经验。他们在1971年9月20日到12月2日进行第四次访华演出,中日两国的芭蕾舞剧《白毛女》再次得到直接交流,进行艺术切磋,二者在艺术水平上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1972年7月,上海芭蕾舞剧团在中日友好协会秘书长孙平化的带领下访问日本并演出《白毛女》,同年9月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芭蕾外交”事件。“芭蕾外交”事件不但成为中日外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使中日人民永远铭记《白毛女》在其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此后,芭蕾舞剧《白毛女》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代表团访问海外国家的一个经典文化节目,从20世纪80年代直至今天仍然活跃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

二?一七年,日本松山芭蕾舞团第十五次访华演出海报

“《白毛女》是一部一流的歌舞剧,几乎拥有所有的传统技巧”

《白毛女》剧本的英文版,最早是由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根据1954年重新出版的《白毛女》修订版进行翻译,并在1954年由外文出版社首次出版发行的。西里尔?白之在1963年的文章《中国共产主义文学:传统形式的坚持》中认为,在1940年代的中国歌剧中,“一种得到高度称赞的创新形式是秧歌剧,即把陕西农民的‘插秧歌’与多种通俗歌曲形式一起融合到话剧中,《白毛女》的成功激发了大量的模仿者。”

首次收录《白毛女》英文版剧本全文的书籍则是1970年由沃尔特?梅泽夫夫妇共同主编的《共产主义中国的现代戏剧》,不仅收录杨宪益夫妇翻译的《白毛女》,还收录他们翻译的鲁迅的话剧体小说《过客》、现代京剧《红灯记》等共计9部中国戏剧作品。该书的“导言”称赞这些剧作各有优点,尤其是高度赞扬《白毛女》继承并改造中国旧剧的文学成就:“作为戏剧,《白毛女》是一部一流的歌舞剧,几乎拥有所有的传统技巧……本剧的确承袭了中国传统的大团圆结局,在最后一场戏中红军到来,拯救了每一个应该得到拯救的人。”

而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在1973年与1974年期间曾出现过两篇专门评论歌剧和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文章。其中时任美国缅恩大学助理教授的诺曼?威尔金森在1974年发表的文章《〈白毛女〉:从秧歌到现代革命芭蕾舞》中梳理了中国秧歌剧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延安革命文艺对它的改造过程,认为《白毛女》是最成功的秧歌剧,而且赞扬“《白毛女》很好读,情节发展清晰且故事推进很快。”其中喜儿与其父杨白劳的性格特征都被细致描绘出来,就算是反面人物黄世仁的形象也令人可信,它堪称是共产主义戏剧史中的一个里程碑。对于1965年的芭蕾舞剧《白毛女》对此前秧歌剧的巨大改编,作者认为杨白劳因为保护家庭和女儿被黄世仁他们枪杀的情节比前者自杀更值得仔细描绘,而且在芭蕾舞中增添民谣、合唱与人物的现代服装打扮等,反而有助于这种新式“混血”的中国现代革命芭蕾舞剧的成功。在舞台演出实践中同样非常成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