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文艺创作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是重要的时代之问。
近年来,尤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北京市立足革命文物推出了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比如话剧《香山之夜》在香山公园双清别墅进行实景演出,让革命文物以及其承载的红色文化直击人心。而电视剧《香山叶正红》的热播更是吸引了大批观众来到香山脚下的香山革命纪念馆,通过进京“赶考”的吉普车、渡江战役中的小木船、开国大典上威武的礼炮看见历史,净化心灵。
借助文艺创作以及互联网技术,全景、动态呈现革命文物样态与历史,是增强革命文物吸引力与传播力的有效途径。北京市已有相当部分革命文物及纪念地管理单位设置新媒体宣传平台,积极主动“发声”,不断输出优质内容,加强革命文物的宣传推广。当然,这些还不够,相关各方还需要不断尝试拓展人民群众线下互动式体验的空间,推广参观革命文物及纪念地的“打卡”、集章等活动,既有效宣传革命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故事,也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融入感和获得感,以此吸引更多群体走进革命纪念地、走近革命文物,实现革命文物线上线下的宣传互动,最终提高革命文物宣传的实效性。同时还要围绕党和国家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战略,举办系列展演展览展示活动,让鲜活生动的革命故事、有血有肉的英雄模范、催人奋进的伟大精神绽放文艺舞台、见诸笔端画板、闪耀展览展演、走进观众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