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江引》,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出色的无线战。
红军长征的湘江血战,中央红军从八万人锐减为三万人,此后该向何处去,攸关全军的生死存亡。通道转兵,中革军委二局的破译情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革军委二局“破译三杰”曾希圣、曹祥仁、邹毕兆几乎成功破译了国民党军的所有密码情报,而国民党军对红军的情报却一无所获。这是人类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情报战争史上的一个孤例。毛泽东同志感慨地说:“没有二局,长征是很难想象的。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
如果说红军指战员的浴血奋战是长征史诗的主调,那么,军委二局的情报破译战就是这个辉煌传奇的副调。该书以这段历史为背景,以大量解密档案、“破译三杰”后人提供的手资料为基础,在客观史实基础上甫以文学想象。全书主体故事发生在红军主力1935年1月初突破乌江、3月底南渡乌江之间,其间有遵义会议、娄山关大捷和四渡赤水等大事件,这也是长征途中关键、有戏剧性的辉煌乐章。
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乌江引》新书分享会在PAGE ONE(北京坊店)举办。与会嘉宾有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资深军事情报专家、电影《战狼2》原型人物王粤,青年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委员傅逸尘,戏剧及影视演员吴恩璇以及《乌江引》作者庞贝,分享会由该书责任编辑付如初主持。

长篇小说《乌江引》自今年三月上市以来,获得了专家、读者的一致好评。先后入选月度中国好书、光明书榜、书香羊城特别推荐图书、中华读书报春季书单、中国出版集团好书榜、《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好书榜、第一季度影响力图书等。豆瓣评分高达8.6分。
《乌江引》是长征密电的全新解密,由《速写》和《侧影》两部分组成,《速写》是中革军委二局的战地笔记,充满了长征的现场感;《侧影》是革命后代对历史的寻访,再现了长征精神的绕梁余音。一个“引”字,既是情报工作对长征路线的指引、战略决策者对队伍前进方向的指引,又是古琴曲中的“副歌”、乌江沿途中央红军“弓”字形前进路线图的形象化展现。
近些年来,尤其是《觉醒年代》等电视剧的热播,革命历史叙事进入了“新主流”时代。所谓“新主流”,就是直面“正史的正面”,不再预设创作中的传奇化立场和天然的英雄主义视角,而是在真实史实的基础上,用文学的智慧和虚构的能力,还原历史现场,让历史的变化自然而言衍生出传奇感,让人物的选择自然而然呈现英雄主义的格局和情怀。《人民文学》杂志在刊发此作的卷首语中曾有如此评述:“《乌江引》立体呈现了伟大征程史诗般的庄重和壮阔。”
《乌江引》的主角是正规军,是成建制的一支特殊部队。这部作品呈现的历史是正史,是长征途中最波谲云诡的遵义会议前后。它展现的是真实历史中的人和事,是长征途中真实的走投无路和柳暗花明,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密码破译人员真实的超常意志和技侦能力。
美国人索尔兹伯里曾经写过《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而庞贝的《乌江引》则以中国人自己的视角,为这个人类历史上的远征奇迹画像,进而为整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画像,为“用兵真如神”的战略决策者画像,为隐蔽战线的中国革命者画像。
而一部高品质的文学作品,单有内容是不够的,《乌江引》的形式美感给读者以全新的阅读感受。评论界所谓的“新范本”,是对《乌江引》文学性的肯定,也是对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新期许。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素材库,只是长期以来,这类作品形成了一定的叙述模式,创作者要么囿于历史真实,要么囿于历史评价,在文学形式的创新方面容易束手束脚。《乌江引》打破了僵化的题材叙述模式,大胆在纪实与虚构间辗转腾挪,赋予主题、结构、细节、人物塑造和文本隐喻等全新的理解。其中的《速写》,尽管是虚构出来的,但有很强的战场纪实感,是一种“拟纪实”的手法,而《侧影》则充分展现了虚构的空灵和轻盈。

作者:庞贝
《乌江引》作者庞贝表示,今天我们回望历史,历史所呈现的真相是二十世纪革命的某种现代面向。我们党和军队的创始人,以及这个军委二局的领导人,都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人物。以现代形式的长篇小说呈现这种史诗,就不能以老套的传奇的路数写,基于文体、叙事和语言诸方面的创新,在主题上我也力求有多维度的表达,以使作品有更多的意蕴。比如,‘人类记忆’亦是一个隐含的主题。那些破译者无疑都是记忆力超群的人,但工作性质要求他们要及时清除某些记忆信息,而‘破译三杰’之一的邹生后来因用脑过度而失忆。而在这个作品在另一个时空,今人的寻访,打捞记忆的碎片,诸如此类的描写,共同构成这个有关记忆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