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分级阅读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阅读趋势,可是,从当当联合艾瑞发布的《2020年中国K12阶段学生“分级阅读”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中,我们发现中国大部分父母对于分级阅读尚缺乏认识,更谈不上有足够的重视。《白皮书》指出,有65.9%的父母听说过“分级阅读”,而其中真正了解“分级阅读”的父母只占45.7%。

《白皮书》显示,绝大多数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的阅读水平非常了解,但是这仅仅是家长的主观判断,其实大部分家长对如何正确了解孩子的阅读能力认识不足。家长们对自己孩子阅读能力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印象上。至于我们在前面介绍到的,国内外专业机构提出的诸如阅读融入度、朗读流利度、理解力、连续性和专注力、语义难度、句法难度、结构指标、词汇指标、词汇难度、句子长度、主题、语言结构等测试概念,以及应当如何针对孩子的阅读能力给出合适的阅读建议和指导策略等,更是无从谈起。
可以说,分级阅读体现了我国古代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
因材施教的思想是春秋时期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来的。《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路向他请教:“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行动吗?”孔子说:“应该先问一下你的父亲和兄长吧。”而当另一个学生冉有向孔子提出同样的问题时,孔子马上回答说:“应该立刻行动。”公西华听到孔子两个截然不同的回答,觉得奇怪,便向孔子请教缘由。孔子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而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不要仓促行事。”
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具体案例。教育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事实上,在教育上,除了因材施教,还应当因性别施教、因龄施教,因各种不同施教。
所谓因性别施教,指的就是男孩女孩在生理、心理上存在着差异,所以应当在教育上区别对待。一般来说,女孩的语言能力和感情丰富程度长于男孩,而男孩的冒险精神和想象力又强于女孩。那么,在为不同性别的孩子提供读物、讲解读物时就要注意有所区别、侧重。男孩、女孩在认知上的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有各自的特点表现出来,在教育上同样要区别对待,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健康发展。
所谓因龄施教,指的就是各年龄阶段都各有其特征,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教育上更要区别对待。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曾经提出过认知发展四阶段的理论,认为应当针对一个人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实施教育。孔子也有相似的见解,即《论语》中的名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还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在孔子看来,作为儒家群经之首的《易经》,在他50岁之前,难以学得好,要到了相对成熟的50岁之后去学,才可能避免学习中的过错。这不就是分级阅读、因龄施教的范例吗?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提出的“读书六法”中的第一法就是“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就是说读书要“量力而行”,体现了认知事物的基本方法和规律。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学者当自博而约,自易而难,自近而远,乃得其序。”朱熹关于读书的上述论说是对读书的循序渐进原则具体而切实的讲解,不仅体现了分级阅读的方法论,还特别强调了“循序而致精”的观点,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作为现代阅读学的分级阅读方法与我国古代先贤们主张的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教育和读书方法,在精神和原理上比较一致,但前者显然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试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实行。由于现代阅读学的分级阅读方法在我国起步较晚,实践时间较短,兼之中文分级难度大、市场主体参与度薄弱,中文分级阅读至今尚未普遍开展。尽管如此,我们可以从亲子阅读做起,精心挑选国内新近出版的分级阅读读物。认真考察孩子的阅读能力,为孩子挑选适宜的读物,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阅读方法,逐步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促进他们的人格发展与精神成长。可以相信,只要家长们用心地按此去做,在海量图书面前,选书难的问题应当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作者:聂震宁 系韬奋基金会理事长,本文刊于《阅读与成才》杂志2022年第四期;选自聂震宁著《爱上阅读:学龄前儿童分级阅读》,大象出版社,2022年版,标题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