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美的洗衣机工厂迎来美的人形机器人,从事巡检、机器运维、设备检修等工作;德国汉诺威,上海节卡智能协作机器人亮相工业博览会,展示了轻捏薯片级别的控制能力,引得众多观众体验;北京极智嘉的机器人智能仓储系统打入西门子等全球大客户供应链……今天,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品已在千行百业深度应用、不断成长。
在高端场景实现突破的同时,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也在向广度延展。统计显示,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55.64万台,同比增长14.2%。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安装27.6万台工业机器人,占全球安装总量的51%。继汽车、3C电子行业后,新能源、卫浴陶瓷、金属加工、家具家电等通用工业领域开始成为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新增市场主力。
人工智能加速融合,从“单机智能”到“群体智能”
在山东邹城珞石智能制造产业园,一台搭载力觉与视觉传感器的协作机器人正精准演示电脑USB接口装配。机械臂如同被赋予人类触觉与视觉,在插接过程中实时感知接触力,动态调整角度与力度,展现出“斜触修正”“二次对位”等拟人化操作。
“这款机器人融合了力控搜索与视觉伺服技术,可胜任微米级精密装配。”珞石机器人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庹华介绍,2023年起,公司实施“机器人+AI”战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增强机器人的感知决策能力,在3C电子、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实现突破性应用,“底层控制技术与AI的深度融合是智能升级的关键。”
在一座海外大型仓库内,700台北京极智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自主移动机器人以每秒2米的速度穿梭于2万平方米的立体空间中。它们与40个多功能工作站协同作业,将传统“人找货”模式彻底颠覆——货架自动流转至工作站,机械臂精准抓取商品,自主移动机器人沿动态规划的路径快速运输,整个仓库日均处理超35万件货物,单个工作站峰值效率达500件/小时。
“这里没有固定的作业分区,企业对企业(B2B)和企业对消费者(B2C)订单混合处理,服装、电子等全品类商品共用存储空间。”极智嘉首席技术官李洪波解释道,通过“混合存储算法”和“动态路径规划系统”,机器人集群可实时调整任务优先级、避免拥堵,更可灵活调整运营规模,轻松应对促销活动期间的需求高峰。
突破群体智能控制、动态路径规划等技术,推动工业移动机器人从“单机智能”向“系统智能”跃迁,让极智嘉具备了单系统调度超5000台机器人的技术能力,并在全球建成10余个“千台级”机器人智能仓库示范项目,在智能仓储领域连续6年保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超过75%。“‘群体智能’已成功延伸至工业制造场景。”李洪波介绍,极智嘉已与西门子、宁德时代等全球制造业领军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推动物流智能化升级。
工业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通过自适应环境感知、持续自学习优化和类人决策能力,实现柔性生产与智能协作,大幅提升制造效率与灵活性,是推动智能制造的重要驱动力。
谈及“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潜力,陈峰提供了另一个视角。“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容量约30万台,其商业模式是定制化开发,专业人员安装、调试,甚至是陪工陪产。如果将来市场容量达到每年100万台,对安装、调试、运维人员的需求将大幅增长。”陈峰说,工业机器人出厂自带人工智能,开箱即用、一键安装、预测性维护都是市场需求,也将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