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爱看纪录片吗?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显示,2024年全国卫视频道播出纪录片数量已突破1300部,播出比重占11.5%,仅次于电视剧和新闻,全年总收视时长达到122.7亿小时。
“比如,酱油大家天天吃,可它究竟是什么?这背后,既是一个产业故事,也是一种知识求索。”李东珅拍摄的产业纪录片《酱油是什么》,从中国自古以来的酱油发展历程,一路探究到当下酱油企业和酿制工艺。
“我们会继续保持对经济与文化故事的好奇心,解密更多时代发展背后的文脉与商道。”李东珅说,“拍摄和剪辑既要考虑趣味性和知识性,也要符合真实性与艺术性,纪录片是对真实的创造性处理,把认知转化为具有生命感知力的表达,是让不同产业‘活’起来的重要方式。”
在他看来,每一部纪录片的拍摄都是学习、积累和转化的过程,求真务实是纪录片不变的要义,守正创新则是所有产业兴旺发展的核心,也是纪录片与产业联动的要义。
寻创新答案
纪录片在时代发展中蜕变成长,也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轨迹。青年纪录片导演何青从小就喜欢看纪录片,2012年加入央视纪录频道。
“伴随一部部作品一起成长,虽然充满挑战但也特别美好。面对观众观看习惯的变化,创作也必须不断寻求突破。”何青说,由她作为主创的纪录片《城市花季》中,4K超高清摄影机和水下摄影、荧光摄影、微距摄影等新技术,让花开花落、异彩纷呈的刹那尽收眼底,极为考验年轻团队的艺术水平和执行能力,不然创作就会被“工具”牵着走。
“从人工智能到最新拍摄技术,我们和程序开发人员也会积极探讨新技术如何使用。同时,不同领域的青年创作者会一起讨论纪录片选题和策划方向。近年来,国家广电总局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也给了我们更多成长机会。”何青说。
不是“科班出身”,也可以拥抱纪录片的浪潮。在北京举办的人间百味影像展活动上,参与纪录片《风味人间5·香料传奇》制作的吴迪用镜头记录下参观者对美食与生活的真情实感。
“我相信,纪录片是给未来的礼物,无论长短、无关题材,只要包含着‘诚意’就值得分享。”因为首季《舌尖上的中国》爱上了美食纪录片的他,2019年加入该片导演陈晓卿的团队,他身边不少同事也是从纪录片爱好者“转正”入行。
“陈晓卿老师常说,爱吃的人总会相遇在一起。我们一起打造了‘稻来纪录片实验室’,越来越多的美食爱好者自发组成纪录片社群,参与各式各样的线下活动,碰撞纪录片的‘新玩法’。比如,我们设计了一款可以折叠成‘包’的围裙,作为纪录片文创销量火爆。”对吴迪而言,从影像内容到社区和衍生品,纪录片的未来充满了想象力。
2024年12月30日晚,第十四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颁奖典礼现场,学院奖的虚拟化身“光年”,与学院奖创始人何苏六展开了一场对谈。人工智能究竟是纪录片的竞争者,还是志同道合的伙伴?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会极大影响纪录片的未来,不仅会缩减创作的成本与时间,还会革新创作的样态和表达。从某个角度看,人人都可以是纪录片的创作者和传播者,然而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对纪录片的专业性、真实性和传播性,都提出了新的命题。”何苏六表示,在融媒体时代,纪录片创作有形的门槛变得更低了,但它“无形的门槛”却更高了。
“时代的脉搏和人民的呼声,是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土壤,在立足现实需求和行业发展的同时,更好培育市场、培养人才、反哺创作,才能让事业持续繁荣。”何苏六说,无论技术如何发展都需要为人所用,无论国际舞台怎样争鸣都应文化自信,一切未来都始于当下,纪录片也是千行百业的一分子,亿万观众都是纪录片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