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片空白到创新中心
中国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张钹和志同道合者正视差距、风雨兼程,一路追赶着国际人工智能发展前沿,取得了丰硕成果。
1983年是张钹人工智能科研的丰收年。当年,国际人工智能大会在德国召开,张钹和张铃一起成为率先在国际人工智能大会上发表论文的中国科学家。1984年,他和张铃摘得一项欧洲人工智能奖项,成为首次获得该领域国际重要奖项的中国人。1985年,他领衔成立了中国首个智能机器人实验室。1987年,他培养的中国第一位人工智能领域的博士生毕业。1990年,他和同事一起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人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1987-1994年,张钹出任国家“863计划”即高技术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专家组专家,承担国家重点攻关课题。2018年,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张钹出任研究院院长。
作为中国人工智能主要奠基者和发展推动者,40多年来,张钹矢志不渝致力于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发表或共同发表了数百篇学术论文,出版系列专著。他获得了诸多奖项,其中包括ICL欧洲人工智能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推动中国人工智能研究和产业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创新应用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人工智能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全球排名第一,核心产业规模持续增长。
“在第三代人工智能发展上,中国科学家今天与国际同行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已经摸索出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道路,正在向新的科技高峰继续攀登,我们有能力为造福国家和民族、造福全人类作出更多、更大贡献。”张钹表示。
虽已经86岁高龄,但是张钹仍担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活跃在科研创新领域。科技创新永无止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永远在路上,矢志不移、创新不止的科学家永远年轻。这是张钹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