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青年习近平的这则故事,至今读来依然启迪深刻。
在福建工作期间,通过“希望工程”项目,习近平同志资助了平潭县的贫困女孩林冬梅,八次看望、五次回信,一封封信件、一份份牵挂,字里行间是至深、至浓、至热的人民情怀。
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一位连指导员说,‘这场仗,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让他们不打仗。’”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一次会议上谈到电影《长津湖》里的这个镜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百年前的觉醒年代,13位平均年龄28岁的代表,从四面八方赶到上海,轻轻叩响兴业路76号的门环。摆渡暮霭沉沉的中国,就从这里启航。党的十九大后第一次离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推开这段历史的厚重大门。
半个多世纪前的建设时期,1955年8月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奔向北大荒。时隔一个甲子,习近平总书记站在黑土地上,在全国的“大粮仓”里举目远眺,麦浪滚,稻菽香。他仔细倾听那些波澜壮阔的拓荒故事。
上下求索之中国、拼搏奋斗之中国、开放创新之中国……从“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到新时代“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强音,广大青年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共同定义了中国的模样。习近平总书记感叹:“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
历史,不外是各个时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这正是一代代中国青年的鲜明品格。去年,在清华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新一代青年:“要勇于创新,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
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中国人民大学思政课堂,师生们正热烈研讨延安精神的时代传承,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教室。时光仿佛回到了求学的日子。当师生们用热烈掌声邀请他讲一讲时,总书记就从中国走过的不平凡之路说起。万里长征路,延安窑洞里的马克思主义,进京赶考,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再到改革开放的惊雷划空……一路风雨一路歌。
在大学校园讲述中国的沧桑之路,意味深长。犹记2019年在内蒙古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寥寥数笔,勾勒百年画卷、寄望青年学子:“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多少次绝处逢生啊。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是荆棘丛生。虽然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是我们都能够克服,走向新的胜利、走向新的起点。从这一点看,我就更寄希望于未来,应该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一个最蓬勃的时代。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青年,该有怎样的担当、怎样的面貌?
在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谈到一年前所说的“中国青年平视这个世界”的话题:“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列强欺凌、国破家亡,打掉了我们的自信,有人就会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我特别高兴地看到,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的自信力量,很多都来自于青年。”
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
2013年的五四青年节主题团日活动,探月工程二期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嫦娥三号卫星总设计师孙泽洲作了发言,总书记亲切询问他是哪里毕业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没有去留学吗?”
“没有,是祖国培养的。”
接续创造辉煌成绩的航天团队,很多人才都是中国自己培养的。总书记感触颇深:“我们要坚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坚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就一定会出大师、出更多大师,这方面要有充分的自信。”
当代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
“我们提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以说是中华儿女、华夏子孙最大公约数,最大的一个同心圆。也没有一个时期,比现在离得更近。有了这个时间目标,我看不同年代的人都在拈指计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民族复兴的时间坐标上端详青年一代之于国家和民族的意义:
“这个时代恰恰是年轻人的时代。我到大学常说,你们这批人,生逢盛世,此其时也,你们将成为‘两个一百年’的股肱之臣、栋梁之才。要撑得住。这只中国龙啊要有骨干、要撑得住,她才能够更高地腾飞。这就是我的一个希望。”
“人各有志,有学文的、学理的、学工的,合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流到这儿。完成这个历史使命,多不容易啊。你们就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刻,生逢其时,幸甚至矣,那就要做得像样子!”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新时代中国青年对先辈最好的告慰,对历史最大的负责,就是坚定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希望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这是值得期许的未来,这是正在发生的历史。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04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