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被一张照片改变的人生

来源:时代面孔 | 作者:张山卉 | 发布时间: 2023-07-08 23:07:00 | 29 次浏览 | 分享到:

苏明娟海报.jpg

一个出生大山里的腼腆女孩,家里连几十块钱的学费都难以支付,她将会拥有怎样的人生?

一个“大眼睛”女孩,破旧的衣服,糟乱的头发,怯生的表情,握着铅笔……眼眸乌黑的害羞女孩,眼里充满对上学的渴望。这张名为《我要上学》的照片,牵动了千万人的心,至今停留在很多的记忆和脑海里。

1991年,中国全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富影响的民间社会事业,希望工程拉开序幕。那个“大眼睛”的腼腆大山女孩,成了希望工程的“代言人”。

31年后,她一身利落黑西装再次回到了大众的视野。那个大山里的女孩,这一回以党的二十大代表的身份站在了人民大会堂前。

1.jpg

她叫苏明娟,这是关于她的故事。那张照片,改变了她的命运。而希望工程,改变了无数贫困山区孩子的命运。 

上个世纪80年代,只有大约1/3的小学在校生能读完小学,继续读完初中的又只占1/3,再读高中的不足30%。

1989年的10月30日,以中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建设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的公益事业??“希望工程”被开启。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通过社会集资,建立起了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的基金,取名“希望工程”。

1991年的早春,摄影记者解海龙在王府井大街闲逛,看到了希望工程的大型宣传标语,于是上前跟工作人员搭讪。他一直有想要拍摄中国乡村基础教育现状的愿望,但一直找不到机会,这次偶遇让他突然意识到,希望工程可能就是那个最合适的机会。

2.jpg

他一路跑到青基会的办公场所,等不及电梯,一口气跑上10层,进了一间办公室。“我是文化馆的,现在正在拍摄一个题:乡村基础教育现状。”他表示自己有相机,也能自己承担经费。

那天,他见到了希望工程创始人、时任青基会副理事长和秘书长的徐永光。两人聊完,签了个合同。合同内容很简单,由解海龙拍照片交给中国青基会使用,不需要稿费,青基会拨付5000元给他专款专用,让他买点好胶卷。

解海龙成了希望工程的第一个志愿者。一年的时间里,他跑了十二个省份,拍摄出了一组名为“我要读书”的系列照片。

当年四月,解海龙一个人坐着硬座绿皮火车到了安徽金寨县张湾村。他起了个大早跟着孩子们去上学,学校离村庄之间隔着几里地,孩子们总是天不亮就要踏上上学路,山路一程,水路一程,才能到达金寨县三合乡中心小学。

在船上,他注意到了队伍当中看起来最小的女孩,想着“她看上去怯懦,这样拍出来的照片,容易博得人们的同情”。问她叫什么名字,女孩不敢说话,也不敢抬头看他,身边的孩子们一块儿大声地替她回答着。

解海龙听不懂方言,让女孩用笔将名字写在了自己的手心。随后他跟随着孩子们来到学校,想要拍到一个聚精会神上课的孩子。没想到在一年级的教室里,再一次被这个女孩吸引住了目光。

那是一间由旧祠堂改成的教室,窗户没有玻璃,只糊了一层报纸。昏暗的光线里女孩一边抬头看黑板,一边做笔记。她每次抬起头来的时候,一双大眼睛瞪得浑圆,似乎充满了天真以及对知识的渴望。

3.jpg

解海龙几乎是下意识地就举起了相机,将这样一幕捕捉了下来。

1992年4月,中国青基会启动百万爱心大行动,使用志愿者解海龙拍摄的照片对外宣传。那张“大眼睛女孩”的照片被青基会作为“希望工程”的宣传海报,一夜之间贴满了全国大街小巷的宣传栏。

那双直直盯着镜头的大眼睛,就好像在跟每一个看到海报的人对话,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呼之欲出,孩子破旧的衣衫、教室昏暗的灯光也仿佛在人们眼前晃动着。

那年10月,“托起明天的太阳希望工程摄影大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每天都有上万人来观展,解海龙这样回忆当时的场景:“往地上扔钱捐款,兜里有两块十块的就扔到感人的照片下,40张照片,每张下面都有钱。”

有个战士看完展览,把仅剩的5元捐了,然后徒步走回了西山北京军区。那一年,邓小平两次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为希望工程捐款天津小学生周桐捐出自己准备买变形金刚的27元零用钱,成为第一个为希望工程捐款的小学生;还有更多的人,没有留下他们的姓名,但是却将给希望工程捐款当成了习惯。

这一切,那个大眼睛的女孩,其实并不知情。当时她在解海龙手心写下的名字很快就被汗水模糊,没听懂方言的解海龙还一度以为,当时的那个女孩叫“苏玉仙”。

4.jpg

直到1995年青基会宣传干部王旭东前往安徽省金寨县参加希望小学的开学典礼,去到了金寨县三合乡,才重新找到了这个“大眼睛”女孩。

新学年再次开学,苏明娟已经坐进了新建的三层教学楼里,教室宽敞明亮,还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越来越多爱心人士关注到她,大量的汇款单从各地寄往金寨县,附言写着“捐给大眼睛”。

苏明娟的家人跟希望工程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商定,以后寄给“大眼睛”的捐款都视为寄给“希望工程”的。这个原本靠打渔、养蚕、养猪、种板栗为生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再也不用担心交不起学费。

当然,与各种资助一同而来的,还有意料之外的许多关注。不时就有媒体要跟拍她的学习和生活,来自各地的信件从未间断,总有人表示要到学校去看望她,对于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一切都来得迅速而猛烈,让她应接不暇,一度感觉到困扰。

5.jpg

从小父母告诉苏明娟,做人要知恩图报。于是,收到好心人的捐款,他们就把自己做的布鞋和腊肉回寄过去,送给好心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那份不适和困扰,逐渐转化成了一份责任。

她理解了当年那张照片早已成为了希望工程的象征,而作为拍摄对象的她,多少也被寄托了一份美好的希冀。她想用这双眼睛,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跟她有着同样经历的孩子。

在各方资助下,苏明娟顺利完成了学业,考上了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刚上大学,她就主动把每学期定额发给她的900元生活补贴全部转给其他贫困学生。她认为自己已经不再需要这份资助,父亲在金寨县城开面馆,母亲在桃岭乡张湾村收购板栗,在节约的情况下,生活能够自足。

毕业后,她进入到中国工商银行安徽分行工作,上班后拿到的第一笔工资,都捐给了希望工程。此后的每个月,她都要拿出工资的一部分捐献出来。

2006年,苏明娟和解海龙一起拍卖了当年那张“大眼睛”照片的版权。所得30多万元在西藏拉萨市曲水县达嘎乡其奴村建起了一所希望小学,起名为“大眼睛希望小学”。

6.jpg

2018年,她自掏3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发起设立“苏明娟公益助学基金”。这个基金,已经收到捐款捐物价值600余万元,资助了20所希望小学和15名大学新生。

如今,那个目光炯炯的姑娘已经长大成人,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长大后的“大眼睛女孩”,仍旧在持续传递着当年接收到的善意。在她看来,这不仅是对社会的责任,也是对自己孩子的言传身教。

从1989年10月30日希望工程被发起,到今天,已经整整33年。到2022年,希望工程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62.6万人,援建希望小学20878所。

7.jpg

2021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千百万贫困家庭的孩子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机会,孩子们告别了天天跋山涉水上学,实现了住学校、吃食堂。希望工程,还在继续,希望小学提质升级、学生发展、乡村校长与教师发展、营养健康、卫生健康……

大眼睛女孩一样,犹如亿万热心参与希望工程的国人希望的那样,长大了。希望工程的“希望,不再仅仅只是解决“上学的渴望”。

撰文|三三

编辑|波仔

校对|老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