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CDMO企业在中国日益受到资本重视,陈建新认为,这一行业的竞争未来取决于技术水平、规模化和国际化,未来“中国大分子药物的CDMO能生存下来的有十几家,能生存得很好、做到国际化的大概会有5家左右。”
高技术研发生产讲究集约化效应。以美国波士顿为例,环波士顿地区医学医药领域聚集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40多所世界顶尖高校,还拥有全美著名的麻省总医院、哈佛大学医学院、新英格兰医学中心等优质临床医学资源,以及众多在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新材料及化学等相关研究领域引领世界的优势学科群和实验室。
“波士顿有顶尖的大学,有很好的研究型医院,巨大的人才库产生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公司。”借鉴波士顿经验,陈建新提议,在临港可沿着S3公路构建从研究、中试到商业化生产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带。S3公路沿线穿越浦东张江科学城及临港新片区,是区域内重要的南北向快速通道,工程的建设可更好服务于上海中心城区与张江科学城及临港新片区沟通的中长距离交通。
目前,“生命蓝湾”已入驻的生物医药企业总数70家,包括君实生物、透景生命、科望生物、嘉和生物、臻格生物等。2020年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2.37亿元。
“生命蓝湾”与飞镖加速器合作建设的上海临港生命蓝湾联合孵化平台预计今年6月底投入运营,可提供含P2细胞间、缓冲细胞间、PCR实验室等多项功能共享平台。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临港智造园将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分子合成科学中心、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和先进材料的创新平台,推进“生命蓝湾”创新策源中心的形成。
“企业聚集对我们、对投资方都是有好处的。因为我们对整个行业形势的把握、对创新型企业的把握、对科技成果走到最后的商业生产,有很大的话语权。”
陈建新也建议,临港新片区要促进生物医药上下游产业集聚,成为辐射国内外的生物医药技术引领地,就要用更包容的方式引进人才,“一定要有独立自由的环境,才能有创新。”“不同思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形成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协调进步的环境,这才是整个园区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