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北京率先支持小米、兆易创新、旷视、天智航等7家领军企业牵头实施“强链工程”。2022年7月,小米集团牵头试点组建全国第一家国家级创新联合体,该创新联合体由小米集团联合12家上下游企业、8家高校院所共同组建,集聚智能制造领域科研、产业、应用优势资源。王斌介绍,在小米的智能工厂里,创新联合体中企业、高校院所研发的关键技术,都将获得在生产线上验证的机会。
领军企业牵头组团创新,不仅显著提升了技术转移转化的质量与效率,更激发了科技企业攻关创新的动力与活力。
“中关村的先行先试政策走在全国前列,解决的都是硬需求的问题,比如对于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转移人才的支持等内容。我们每年都会从北京获得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方面的支持。”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院长王燕说。
今年上半年,中关村企业研发投入继续保持增长,研究开发费用合计2033亿元,同比增长16%。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共获专利授权4.9万余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量已突破20万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3.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7%,实现技术收入8268.2亿元,同比增长10.8%。

北京烁科中科信成功实现离子注入机全系列产品国产化
“引力场”也是“动力源”
“拎包入住”的成长环境加快成果转化企业聚集,一个又一个填补技术空白的行业“顶流”扎堆涌现。
“集成电路产业链很长,离子注入是这条产业链前道核心关键装备。先进技术节点的集成电路芯片,通常需要近30道注入工序,对设备的注入能量、剂量、角度、颗粒污染、金属污染等控制要求严苛,以确保器件电性能、合格率满足要求。但此前,高端的离子注入机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北京烁科中科信电子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进说。
瞄准国内技术空白,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成为许多北京科创企业不约而同的创新目标。
通过技术攻关,北京烁科中科信将剂量注入精度这一核心技术指标提高到业界先进水平,自主研制中束流、大束流、高能、特种应用及第三代半导体等离子注入机,打造注入机全谱系发展新格局,先后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实现我国集成电路制造领域全系列离子注入机自主创新发展。
在另一家“专精特新”企业中航迈特的示范生产线旁的展台上,3D打印出的金属高精密零部件形状各异、结构复杂,展现着这家初创企业自主创新的坚定步履。
在3年时间里,中航迈特突破多项粉体材料制备技术瓶颈,实现了十余种3D打印领域主流材料国产化,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增材制造金属材料领域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前列。
中关村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科技创新者的队伍不断扩大,产业创新的版图日渐延伸。
北清路边上曾经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如今崛起了一座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它贡献了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产值的半壁江山。
在同源微的实验室里,工程师争分夺秒进行电路设计,并完成电流波形等信息的实时监测分析。“我们的探测器并不比任何一家国外公司的同类产品差。”同源微总经理王洪波信心满满地说。
此前,射线成像领域的高端技术,包括高端车检、集检系统、工业智能射线分拣、安检CT、医疗CT等领域,使用的射线探测器都是来自欧日企业。同源微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目前,在安检、食品药品检测、矿石分选、工业品无损检测等领域,同源微团队独立设计的电荷电流积分器及模数转换芯片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应用,高精度数字化电流积分器、高端工业探测器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作为北京市推进集成电路发展的重点落实项目,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已形成“头雁效应”,吸引汇聚了包括比特大陆、地平线、兆易创新、兆芯等在内的100余家集成电路高新企业,成为国家芯片自主创新的重要阵地之一。
杨楠说,在新一轮技术进步的浪潮中,以技术和数据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通信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成为产业革命的引擎和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不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凭借技术创新,逐渐成长为数字化转型的先锋军,跻身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队伍,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各自优势。
百舸争流中,大量科技创新企业脱颖而出。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数据显示,北京独角兽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40家增至2021年的102家,稳居全国首位。2021年,人工智能相关产值规模达2070亿元,是2016年的2.3倍。2015年,北京每天增加科技企业数量为110家,到2021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270家。
2021年,中关村企业总收入8.44万亿元,占全国高新区总收入的1/6,是2008年示范区批复前的8.3倍;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2.46万家,是2008年的1.33倍;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8万件,主导创制标准累计超过1.5万项,国际标准605项……
“今年上半年,受多种不利因素影响,规上企业总收入3.88万亿元,同比增长0.7%,但创新活力不减,企业研发费用2033亿元,同比增长16%。”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张宇蕾说。
这片曾被誉为“中国硅谷”的热土,在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征程上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