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喜双说:“相较于科研院所,企业科研更灵活高效,项目周期短、市场反应快、成果转化率高。我要把学问做在车间里,助力更多科研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毕业的“70后”张雄军认为,在科技创新版图中,民营企业也是重要力量。“我供职的曙翔有投资2亿元建设的光电实验室等高新技术平台,先进的研发设备与丰富的技术积累,能让产业化想法得到快速‘孵化’。”
在晋升方面,企业为科研人员打破传统职称、资历的束缚,突出实绩与能力。“为留住人才、激发活力,公司设置了多条平行成长‘赛道’,选择更多元。”已走上技术管理岗位的张雄军说。
记者 方益波 杭州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