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武汉加速打造全国科创高地

来源:?望 | 作者:董宇平 | 发布时间: 2023-07-09 11:41:00 | 43 次浏览 | 分享到:

其中围绕“加快推进科创中心建设”提出,推动东湖科学城建设加力提速。加强与武汉新城规划衔接,推进光谷科学岛骨干路网成形。启动武汉新城中心片区科学社区、科学论坛等十大亮点项目,推进中心片区科创地标整体亮相和科创功能全面搭建。

“希望到2025年,东湖科学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集聚一批战略科技人才,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企业,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取得重大进展,助推武汉新城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建设,引领中部地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形成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科技力量。”武汉市科技局科技创新协调处负责人说。

2月初,在位于东湖高新区的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本部大楼,部分办公区域正在完成最后的施工,为即将入驻的一批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提供承载空间。

没有既有经验,没有现成模式,与企业做朋友,共同探索融合创新资源、催化创新要素、构建创新生态的特色科创之路……作为武汉市重点打造的新型研发机构,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致力于推进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期待运用平台优势和制度灵活性,持续促进武汉乃至整个湖北的科技创新事业。

“做政府不能做、高校不去做、市场做不了,但科技创新又必须要做的事情。”武创院院长李锡玲介绍,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已经形成了“首席科学家+项目经理”“技术+资本”“内部跟投以及合同科研”等创新工作模式,着力打通从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到产业发展的全流程。

自2022年4月启动运行以来,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已组建成立专业研究所7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10家,产学研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4家,投资转化科技成果50项,投资孵化高科技企业30家;院士专家领衔的高水平人才团队引进取得突破,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10个,创新创业人才130余人;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突破,与京津冀、大湾区6家高水平创新机构或组织建立协同创新网络;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建设取得突破,与50余家头部基金管理机构对接合作,参与组建3只专业基金。

“未来5年武创院还将建设不少于50家专业研究所,将吸引集聚至少50位院士,形成战略科学家集群。”李锡玲说。

创新成果转化:

为武汉经济发展提供“最大增量”

1月28日,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位于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内的“半导体热电芯片中试平台”已全线运转。

就在不久前,“半导体热电芯片项目”顺利完成中试,功耗低于国际行业水平的30%,已获得国内知名光模块厂家的批量订单。这一切,离不开武汉市科技局两位科技成果转化联络员的“火眼金睛”。

2020年起,武汉市科技局启动了科技成果转化联络员工作,54岁的刘元林、胡文莉是第一批加入联络员队伍的科技局干部。身为武汉理工大学校友又是工科出身,刘元林很快便摸到了“门道”。

“张清杰院士团队的项目,核心技术为高性能、低成本半导体热电材料制备,对我国下一代光通信、无人驾驶、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刘元林说,由于其制造技术门槛高、制作工艺复杂、生产难度大,国内尚无厂家能够生产。

意识到该项目的战略意义,二人及时会同多方做好转化联络,为解决项目早期融资,每天往返高校、企业和投资机构等沟通对接。项目最终获得了市区两级财政2000万元的经费及相关补贴,国内第一条“半导体热电芯片中试平台”得以落地。眼下,这一“半导体热电芯片中试平台”芯片年产可达50万片。

两年多来,220名“科技红娘”已覆盖在汉重点高校院所和各区产业园区、重点企业,成为校地对接“联络员”,成果搜集“侦察兵”,成果转化“经纪人”,院士专家“服务员”,对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17个。2022年武汉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300亿元。

“2023年,武汉市将以‘揭榜挂帅’的方式实施10个科技重大专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单个项目最高支持3000万元。”武汉市科技局局长盛继亮介绍,拟攻关领域初步确定为新型显示、特种光纤、航天动力系统、5G+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动物疫苗、生物工程、碳中和等10个方面,由科技企业和高校院所组成的创新联合体“挂帅”揭榜。

减税降费、成本补贴、力促融资成本下行……为进一步激发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动力潜能,武汉市2023年还将继续拿出“真金白银”。《2023年武汉市科技创新工作要点》要求推广“2+X”科技信贷服务体系,综合运用政府风险补偿、成本补贴、业务奖补等手段,力争科技贷款余额增幅不低于10%,加大对科创工作的资金支持。

科技创新蓄势突破,动能转换提速快进。2022年武汉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0家、总数突破1.2万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27%,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已成为武汉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量。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构建区域创新高地的重大布局,既是赋予武汉的重大使命,也是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武汉市有关负责人表示,武汉将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加大对高校院所、科技企业的支持协作,积极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把武汉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