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花丝镶嵌“非遗”传承人:手艺不能从我这里断掉

来源:北京青年报 | 作者:伍豪 | 发布时间: 2023-07-09 12:30:00 | 86 次浏览 | 分享到:

收徒传承

“你是不是真心诚意愿意学这个东西?”

2013年,重庆工商大学有一个学生,叫左书侨。他在网上看到花丝镶嵌传承人李昌义的报道,萌生了拜师的想法。李昌义刚开始并没有答应左书侨的请求,而是问他:你是不是真心诚意愿意学这个东西?对于收徒他有着自己的担心:“如果只是一时的兴趣,我费心费力地教你就失去意义了。”

李昌义深知,这手艺绝非性情急躁者能干的活,一个熟练的花丝技工,至少得付出3年寒暑苦练才能学成。面对每个拜师学艺的人,李昌义会先考察其性格,然后再看其悟性。年轻人左书侨的韧劲也很足,为了让李昌义答应,左书侨在李昌义家附近找了一楼的一间工坊供李昌义专门用作教学,同时还创办了自己在重庆的第一家工作室。这才让李昌义感觉到,这名年轻人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真的想把花丝镶嵌技艺当成终身事业来做。经过将近一年的“考察”,2014年10月他才正式收左书侨为弟子,这也是李昌义收的第一个大学生徒弟。待左书侨的店面走上正轨,李昌义也开始招第二、第三个徒弟。慢慢发展到今天,就在上个月,李昌义还收了新的徒弟,举行了拜师仪式。

如今,李昌义的徒弟有很多不同身份和背景的人,有刚毕业的学生,甚至还有交通大学的老师,美术学院的大学生比较多。说起自己的徒弟们,李昌义的语气中难掩自豪欣慰之情:“我带的徒弟在重庆有了六七个花丝工作室,每个工作室每年都能有二三百万的销售额,销售额加起来能有千八百万了。”从2015年开始李昌义亲自教学收徒,到现在徒弟们也开班授课,全国各地招收的学员已经达到2000人之多。

目前,李昌义徒弟们的工作室都逐渐走上了正轨,盈利渠道主要是销售花丝镶嵌首饰和做培训。李昌义每个月也都要抽时间去徒弟们的工作室转转,工作室产品做得怎么样,技术上还有什么问题,给他们提建议、打打气。最开始收徒弟的时候,有的孩子家境不好,没有钱买压片机等工具,也都是李昌义资助他买的。李昌义经常对徒弟们说,不要半途而废。

对于传承这件事,李昌义也有自己的担忧:“徒弟们只学了花丝,但不能停在这个基础上不前进,得学下一步,学雕刻、塑形、画画等。如果不搞美术、不懂各种技艺的结合,就设计不出新的东西来,还是不行的。”尽管这么说,李昌义也明白,徒弟们也有他们的难处:“二十六七岁了,需要以挣钱为目标,不像我们那个时候有工厂做后盾,现在他们全靠自己赚钱养家。”李昌义的言语中充满理解和心疼。

在李昌义众多弟子中,左书侨在非遗传承这条道路上产生的影响是最大的。两年前,左书侨在重庆市潼南区双江镇设立非遗工作室,以传承非遗技艺,弘扬非遗文化为根本,在双江政府的支持下,让看似遥远的非遗落地生花。

如今的李昌义,在自己的工作室里整日伏案画画,他说画画是他的老本行。2013年,李昌义画了重庆三峡,一共有12幅。精妙之处在于它们分开是单独的画,连起来又是一个整体,这幅作品获得了当年全国旅游产品纪念品展会创新奖。

有人曾问过李昌义,在别人看来每日搓条拔丝、敲敲打打的活儿,实在枯燥无味,为何你却可以乐此不疲?李昌义给出了答案:“我做花丝有一个最大的动力,就是责任心。”李昌义说,从年轻时候在工厂干,就持着“做最大努力、不求回报”的观念。如今,作为重庆花丝镶嵌的非遗传承人,这份保护花丝镶嵌工艺的责任心,在李昌义的心中更加沉甸甸了。

还有人问过李昌义,打算什么时候真正退休,享受自己的生活呢?李昌义回答说:“我这辈子不会真正休息下来的,我带了这么多徒弟,还有很多技术没有教他们。”

72岁的李昌义最大的心愿是:花丝镶嵌工艺能一直传承,让懂得欣赏复杂艺术之美的人多一些,再多一些。古稀之年的他也从未停下手里的画笔和工具,前半生苦练技艺,后半生用心传承,这门技艺在他心里始终放不下。“做了一辈子的花丝手艺,不能从我这里断掉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