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花丝镶嵌“非遗”传承人:手艺不能从我这里断掉

来源:北京青年报 | 作者:董宇平 | 发布时间: 2023-07-09 12:31:00 | 2 次浏览 | 分享到:

全靠热情

越难越想学,熬夜不睡觉也要钻研透

李昌义还记得,自己二三十岁的时候在工厂干事的热情和冲劲:“那个时候越学越有劲,越难的越想学,很有钻头,真的全靠热情。自己设计样品、自己打样,一件东西从早上上班接手,就希望赶快做完,熬夜不睡觉也要钻研透。”

即使没有加班费、没有多余的福利,李昌义也从没抱怨过。“我还记得那时候我的工资是18.5元,每个月交12块钱给家里做生活费,剩下的全用来买写生画画用的颜料和工具了。”对李昌义来说,那是一段贫穷又快乐充实的日子,为了节省生活开支,吃了早饭,中午就舍不得了,要饿到晚上才吃。写生的时候,李昌义每次都要背上水、烤饼或者锅盔,走上至少三四十公里,又累又有干劲。

往返北京送货品的日子也让李昌义十分难忘,他回忆到,那时候从重庆去北京还只有火车卧铺,单程需要20多个小时才能到。每次去北京交货,他一个人要背十多个箱子,火车上很挤,他要时刻负责看管好自己的样品。到了北京又根据对方的要求,开始设计和修改,晚上在旅馆里都在画图,回程的火车上也在赶工、改方案。出差回到家的第二天就去上班、打样,很少给自己放假。

那个时候,李昌义每年至少要去五六趟北京,并与来自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日本的外商谈判。他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阜外大街”这个地方,“我那时候到了火车站,每次都要坐103路公交车到交货地点。”

李昌义说,重庆花丝镶嵌最辉煌的时候也是这个时间段,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厂里一年的产值就能上亿。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做了十年首饰的工厂为了加大生产、创收外汇,开始转型做大型摆件,生产瓶子、盘子和其他观赏件。“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难题,因为摆件比首饰的品种更多、技术上也要求更高,要做立体模型。”李昌义说。

不过,是难题也是机遇,工厂制作产品的转型,也彻底让李昌义发挥出了雕塑、画画的功底??他很快上手,制作出了寿星、观音,龙、马等立体形象的花丝工艺品。

1988年,李昌义将花丝工艺运用到了立体摆件中,制作出了白银摆件“银宫船”。此作品由上万根细如头发的银丝制成,综合了平填丝、堆垒丝、掐丝、盘丝、绕丝、夹丝等复杂工艺,征服业界,还在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上荣获二等奖,最终也为李昌义赢得了“四川省美术工艺大师”的称号。“银宫船”问世后,工厂订货量增大,李昌义又开始忙碌起来,加班加点制作,保证质量的同时,也尽量控制制作周期在两个月内,保证供应。

李昌义退休前的工作一直很忙,都是妻子全心照顾家务和孩子。妻子对他工作给予的最大程度的支持和理解,令李昌义十分感谢和欣慰。

曲线救国

退休后仍走访全国各地 只为保住花丝技艺

每个手工艺人的愿望都是用手艺把自己的行当发扬传承下去,李昌义也不例外,可时代大潮下世事的变迁难以避免。2000年左右,传统手工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工艺品加工逐渐走向落寞。2004年,李昌义所在的重庆金属工艺厂破产了。一路见证着工厂从重建到腾飞再到衰落的全过程,李昌义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厂里原来的技术骨干和工人们纷纷转行,寻求新的出路。李昌义也面对该继续坚守还是另谋出路的艰难选择。

“其实厂子90年代初期就开始做黄金产品了,我也从一个花丝镶嵌的设计人员到黄金产品、首饰加工人员。到了01年、02年,由于港澳地区的黄金原材料价格比我们低,机器加工比我们快,内地的黄金市场没有竞争力,厂子就倒闭了。”李昌义回忆道。

在重庆没有做花丝的机会了,李昌义并没有放弃,而是打算放开手脚去外面走走、寻找机会。而那一年,他已经五十多岁了。

辗转北京、成都等地之后,李昌义决定去沿海城市看看机会,先后到了广州、深圳和厦门。他发现广东、福建这些开放的城市更喜欢机器加工。虽然机器加工意味着现代化水平更高,但李昌义深知,这个路子并不适合自己,也不符合自己一直以来的初心。对李昌义来说,重庆的花丝镶嵌技艺更加融合和具有多样性,其他地区的技艺并不适合他这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

“我是做手艺的,对机器加工没有兴趣。”他说。

在深圳的时候,李昌义在当地最大的一个礼品公司工作,但仍旧没有太多机会做上自己喜欢的花丝工艺,他的工作是负责设计礼品。不过,他坚持一边搞设计、一边搞老本行,因为是设计礼品,李昌义在这里有了做摆件的机会。“我喜欢做船,因为我十几岁的时候就是在船上做钳工的”。李昌义被高价卖出的花丝镶嵌代表作之一《盛世龙船》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工作近一年后,李昌义又通过一个朋友的介绍去了福建厦门的另一家礼品公司,做树脂产品的模型、搞设计,在那里,李昌义又做了七八个月。

转机发生在2006年。那一年,李昌义的父亲生病,他选择回重庆照看父亲。重庆的一家礼品公司得知李昌义是传统花丝工艺的稀缺人才,向李昌义发出诚挚邀请,希望他能够回来将即将消失的银饰手工艺传承下去。李昌义提到,当时工艺美术协会的秘书长也出面极力挽留他:“重庆的工艺品不行了,你是老师傅,还是赶紧回来带一带,带经营、加工,带徒弟,不然这个东西就没有人做了。”

就这样,漂泊在外的李昌义终于得以重新回到家乡重庆,开启了花丝镶嵌工艺的传承之路。“这家礼品公司的老板以前也是在深圳做礼品生意的,后来深圳的礼品市场太饱和了就回重庆来。我在这里搞花丝,老板很支持我。我就在那里做了几件。”终于有机会做花丝了,但问题还是存在??成品因为价格太高了不好卖,李昌义还得同时做着礼品设计的活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