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清了技术障碍,李德仁又提出了“空地融合、室内外一体化”数据采集的方案,“不只是莫高窟,敦煌的数据都应采集记录,这样才能为文物保护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一年后,黄先锋等几名师生第三次来到敦煌,又驻扎了两个多月。他们借来运输机,载着激光扫描仪进行了大范围航测,同时利用地面激光、近景摄影测量仪器,对洞窟崖壁、古建筑等进行了全方位测量,莫高窟的空中、中距、近距和微距数据全部获得。
“过去没有全貌3D数据,我们不知道洞窟之间的距离。现在连墙壁的厚度都可以知晓,为洞窟应该如何进行加固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撑。”张帆介绍,2016年,他们再次采集敦煌全貌3D数据,比对10年前记录的数据,莫高窟的保护水平进一步提升。
这几年,作为武汉大学数字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力成员,张帆又陆续参与了靖江王陵、云冈石窟等多个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
随着时代发展,敦煌保护不断出现新的挑战。“我们的学生研究了壁画虚拟修复、文物病害标注和识别系统等,保护敦煌的接力棒,我们将一代代传下去。”张帆说。
张帆介绍,在世界范围内,利用数字技术保护文化遗产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实现更高效经济、更自动精确,从完成数字化存档到传承和弘扬数字文化遗产,我们未来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23日 第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