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非遗+短视频,让传统老手艺“破圈”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王华雨 | 发布时间: 2023-07-09 12:31:00 | 10 次浏览 | 分享到:

通过电商平台的推广,朱立群在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开辟出属于手艺人的一席之地。“2015年以前的丝织品订单中,出口占到八成,现在这个比例倒过来了,主要都靠国内。”朱立群说,过去基本不抱希望的散客订单,竟也渐渐成了工厂销量的重要部分。

销量仅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朱立群看到了属于传统手艺的“未来”。墙内开花墙内也香,他希望通过电商让更多人看到、买到好的丝织品,让越来越多的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上这项传承数千年的传统技艺。

在非遗传承过程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苏绣传承人、“90后”女孩杨雪为了学习苏绣技艺,跨越千里,扎根苏州镇湖。经过十年潜心学习,她成为苏绣青年传承人中的翘楚。从荆楚大地到江南水乡,从线下工作室到线上平台,杨雪编织着她和苏绣的未来。

2018年,杨雪在抖音免费教了一整年苏绣,创下一节课超百万点赞、近千万人观看的纪录。为了不让屏幕中的绣品色彩失真,她的教学视频从不开美颜,镜头也经常对着手部拍特写,一场直播下来,观众甚至见不到她几面。用她的话说,“苏绣比我的脸重要”。

即使不露脸,网友们的参与度也超乎杨雪的想象。她曾经办过一场8小时的直播,有粉丝从头跟到尾。更多人表示想购买她的刺绣,催促她上架新产品。有网友留言说:“这样的手艺人值得花钱保护!”她惊喜于粉丝对苏绣的热情,表示未来也将在商品橱窗上架更多创意产品,让更多人领略苏绣的魅力。

3、传承??非遗需要更多年轻人“接棒”

【思考】许多非遗传统手艺脱离了现在的百姓生活,成为专门传习的技艺,一些小众且地处偏远的非遗文化渐渐被大众遗忘,绚烂的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非遗项目的传承愈显艰难。从业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后继无人,非遗产品产业化程度低、价格高、竞争力不强。非遗产品销量不畅,极大地影响了非遗技艺的传承。互联网大潮中,非遗如何传承创新,不仅是非遗传承人面临的崭新课题,也是迫切需要回答的时代之问。

作为江西吉安第四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吉安薄酥饼制作工艺传承人肖承勇对非遗传承充满忧虑。薄酥饼好吃,接班人却寥寥无几。“做薄酥饼这么多年,最大的问题,就是没人来学,特别是没有年轻人愿意学。”肖承勇说,做薄酥饼整天跟油、面等“打交道”,工作环境不够“体面”。

时代进步,许多传统技艺的手工制作环节被机器替代,但不变的是肖承勇身上传承这项技艺的赤诚之心。肖承勇从17岁开始当学徒,至今已潜心研究这项技艺26年。现在,他在吉安吉州区绿色食品产业园建有一万多平方米的薄酥饼生产车间,身边带的一批徒弟,也基本已经出师。肖承勇希望尽自己所能擦亮这张美食名片,让传统技艺永远地传承下去,也让这份美丽“乡愁”愈发浓郁,回味绵长。

新的媒介技术与自媒体传播方式,为深藏民间或者偏僻乡村的老手艺打开了天地,传说中的“天工巧手”居然存在世间。手艺人不需要环节论证,也不需要“传承人”头衔,鲜活地走到世人面前,分享他们开物成器的巧艺智慧与幸福快乐,同时也让自己的手艺获得欣赏的粉丝与消费群体,可谓一举多得。

萧放指出,抖音、快手等作为广为大众熟悉的自媒体平台,具有直观快捷的传播特点,在展示、传播传统手艺方面有特殊优势。它通过自媒体的方式直接联通了手艺人与欣赏者、消费者,将传统手艺直接推到年轻人面前,让传统技艺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打动一批批年轻人的心。这些年轻人的加入,将老传统变成了新时尚,对非遗手艺重回日常生活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在历史悠久、人口众多、需求多样的中国社会,我们不缺文化欣赏者、文化消费者与忠实的文化传承者,缺的是将他们联系起来的桥梁。”萧放说,非遗传播与非遗传承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今天,以传播促传承尤为重要。对于老手艺,年轻人只有了解、理解之后,才会有兴趣、有热情去享受它、传承它。消费与欣赏会促成一种以传统为时尚的国潮。国潮之下,老手艺也就获得生存空间,而且也让传承人获得文化自信,由此为非遗传承带来动力与活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