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独家专访 | 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许锐:走上舞蹈的艺术道路,纯属意外

来源:时代面孔 | 作者:姚松婷 | 发布时间: 2023-07-09 12:32:00 | 8 次浏览 |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211027174428.jpg

舞剧《诺玛阿美》剧照

因此真正的舞剧编剧要建立在舞台想象之上。舞剧虽然是以舞蹈讲故事,但它所要表达的文化和内涵,远远超越了故事情节本身,也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身体语言层面,而是整个舞台的每个元素共同叠加出的艺术。正是得益于多年在创作中的所思所感,许锐后来在北京舞蹈学院开设了舞蹈创意与结构课程,站在创作者和舞蹈审美的角度,专注于研究如何通过身体和视觉进行表达的舞蹈逻辑。

编剧的过程是不断重塑自我的过程。沉浸于创作中,乐趣自然不少,但也需要不断充实自己,到各地采风,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内涵。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不通一艺莫谈艺,实践实感是真凭。”对此,许锐深以为然。

许锐的首部作品《骑楼晚风》在2009年上演,获得了文华特别大奖和文华剧作奖,《徽班》获得了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红高粱》再次荣获文华大奖,以及后来的《戈壁青春》《诺玛阿美》《赵氏孤儿》《一刻》《五星出东方》……许锐再也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

 微信图片_20211029134332.jpg

舞剧《赵氏孤儿》剧照

“这个舞蹈表现的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从业20多年,许锐感到现在的观众喜好和品味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国内市场上活跃的舞剧几乎只有古典芭蕾舞剧,经典剧目《天鹅湖》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占据了几乎全部的舞剧市场。“那时观众只认《天鹅湖》”。而现在,剧院中百花齐放,古典芭蕾、民族舞、现代舞、古典舞、民间舞均叫好又叫座,各类舞蹈类综艺节目如《舞蹈风暴》《舞林争霸》亦层出不穷。有一次在国家大剧院做艺术讲座时,他向观众们解释舞剧欣赏不需要按照文字语言去进行理解。讲座结束后,一位普通大妈的话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这位大妈乐呵呵地说:“您说得太对了。不用把我们当傻子,我们看得懂!”引起一阵笑声。许锐感叹,创作时总是怕观众看不懂,希望舞蹈能像文学作品讲故事一样讲清楚,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舞蹈有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而事实上今天观众的舞蹈欣赏水平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回想自己20多年职业生涯中取得的成就,许锐陷入了沉思。“我觉得最好的时间就是当下,作品获奖对我而言是激励,能让自己一直保持着动力,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