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新中国工业摇篮”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工厂”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姚松婷 | 发布时间: 1970-01-01 08:00:00 | 10 次浏览 | 分享到:

话剧《祖传秘方》是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近年来的代表作之一,该剧以九一八事变后沈阳人民群众以及义勇军战士的抗日斗争为背景,以卜振堂等人围绕正德堂祖传秘方的传承为核心,吟唱了一曲沈阳人民坚持民族气节、保护文化遗产、反抗侵略者淫威的长歌大调。该剧自首演以来,已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等多个城市进行了巡演,斩获了第四届中国话剧表演“学院奖”、第二十六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集体奖等多项殊荣。

佟春光说,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是一支具有延安鲁艺光荣传统的文艺队伍,始终坚持着精益求精的艺术创作态度,力求将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传递给广大观众。

“在排演时除了主要演员,其他很多演员往往要同时上几部戏,舞美队同时为几部戏做准备,每个人都忙得马不停蹄。”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蔡菊辉说,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逐渐树立起来,因为对绝大多数演员来说,舞台有吸引力,而商业演出和惠民演出场次的增加,让大家看到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多演出,多收益,这对他们是另一种鼓励。

跨界融合,让辽宁的文化创作打开一片全新的天地,让辽宁的文艺作品一次次惊艳亮相。

舞台上,她是高贵优雅的“白天鹅”,是手持利刃的花木兰,也是英勇就义的抗联女战士。

《阿里郎》旋律响起,两方木质曲辕犁在舞台缓缓划过。几位姑娘身着朝鲜族高筒裙,立起足尖缓缓向前,弯下柔软腰肢,将种子撒向大地。画风一转,她们换上土灰色东北抗联军装,扛着大步枪,在激昂的音乐中,奋战在白山黑水间……

这是辽宁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八女投江》的片段。

在《二泉映月》中融入中国舞、古典舞,在《八女投江》融入东北秧歌元素,在《花木兰》中融入中国武术的棍舞……尝试用芭蕾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对芭蕾技法进行中国化改造,融入中国的艺术元素和表达方式,不断探索建立中国学派的芭蕾艺术道路,是多年来辽宁芭蕾舞团进行原创剧目的追求。

近年来,辽宁芭蕾舞团先后创作演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嘎达梅林》《孔雀胆》《二泉映月》《末代皇帝》《辽河?摇篮曲》《八女投江》《花木兰》《铁人》等一批具有历史性、艺术性的“中国风”原创芭蕾舞剧,多次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

跨界融合在辽宁文化院团的创作中随处可见。1999年,沈阳杂技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杂技团”)推出情景杂技晚会《天幻》。这台斥资800多万元的杂技晚会集杂技、舞蹈、音乐为一体,从舞美、灯光到服装、音乐,沈阳杂技团斥巨资从北京、香港请来国内各领域的一流“高手”,合力打造出一个与传统杂技节目完全不同的杂技晚会,一经推出,即在业界和文化市场引起轰动。原文化部在沈阳召开全国杂技艺术研讨会,推广《天幻》的成功经验,称《天幻》是“现代新杂技”。时任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主席夏菊花看后表示,《天幻》具有里程碑意义,全国一流!

随后,沈阳杂技团相继推出“天幻”系列杂技剧《天幻??太阳鸟》《天幻??熊猫寻梦之旅》《天幻??炫彩中国》。

“天幻”系列杂技剧完全颠覆人们对杂技的认知。在《天幻??太阳鸟》舞台正中间,一块天幕从天而降,木雕太阳鸟在闪烁,猛然间,太阳鸟飞腾出去,在空中不停盘旋。随即女主角“太阳鸟”出现在天幕中为观众表演魔术。眨眼工夫,女主角的服装就来了三次大变样,观众掌声如雷。

好的作品也受到市场的青睐,迄今,“天幻”系列杂技剧已在国内外演出2000余场。

沈阳杂技团董事长安宁说,“当下节目更追求多元化和视觉化,舞台、灯光、特效、故事……这些元素缺一不可。接下来,沈阳杂技团将围绕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聚焦抗战题材,创作更多更好的精品。”

做文化交流“大使”讲好“中国故事”

近年来,辽宁以原创舞台艺术精品为引领,探索国际化运作模式,多家艺术院团把芭蕾、杂技等舞台艺术形式和中国民族化元素有机结合,形成原创作品向海外输出。这些舞台艺术精品在海外演出时,外国观众反响特别好,中国文化也在观众的掌声、赞叹声中润物无声地铺展开来。

21世纪初,西欧。

一场场经久不息的掌声,在著名芭蕾舞演员吕萌心中刻下深深的痕迹。

那是辽宁芭蕾舞团原创舞剧《末代皇帝》在欧洲巡演。

那时,扮演少年溥仪的吕萌年仅18岁。演出结束后,他携全体演员谢幕返场时惊讶地发现,全场观众自发站起来,热烈掌声响彻剧场,持续十几分钟后,仍未平息。

“芭蕾界有一个‘行规’:观众掌声不停,谢幕帘就不能闭上,演员也不能退场。一般的舞剧结束后,谢幕帘拉个两三次,掌声也就停了。那段时间几乎每场《末代皇帝》的谢幕帘,都拉了七八次还拉不上。”这是吕萌心中永远的骄傲。

辽宁芭蕾舞团通过开展国际巡演、剧目创作跨国合作、选派选手参加国际舞蹈比赛等方式频频亮相国际舞台,备受赞誉。原创的“中国风”芭蕾舞剧《末代皇帝》《二泉映月》《八女投江》《花木兰》等先后在欧美各国演出,每场上座率均达到90%以上。一些剧目成为中宣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点项目。

在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看来,芭蕾舞是世界通用的一种文化语言,也是向海外展现中国文化的有利载体之一。“中国文化走出去,要选取最有价值的那一部分,可以穿越不同文化的藩篱。”冯双白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