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先生也有感而发道:第一个是态度真诚,第二个是文字细腻,第三个境界高雅,这个评价已经很全面了,我个人觉得,杨清茨和这本书,书如其人,人如其书,二者合一,这种高雅、恬淡、从容,这种高贵、雅致,是读书的感觉,也是我和清茨多年相处的一个感觉,人如其文,文如其人。
向阳先生认为中国从最开始的新近提出散文的概念,乃至于进入到散文的当下写作,中国的散文已经进入了深刻的变化和宽度的变化,所以现在不能再以当代的那种原始三道来理解散文写作,要打通当代的新三道进行复合型多问本写作,而杨清茨是在《何曾东风旧》散文文集的文本上做了一个创新破冰式的文学实验,而且这个实验是非常成功,几乎是打通了散文的三重境界,人道、物道、人道的通融点。她的复合文本的写作,可以说是在当代的新散文写作的路径中是一个大胆的成功的探索。
张立华先生对此表示认可,并致辞到,这部散文集,文字隽永、朴实无华,真情实感跃然纸上,我想当今的散文创作中其实最缺少的就是这份真实,这也是每一个散文家所追求的极致和目标,只有书写那些闪光的温暖的有价值的生活感悟,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其实从古到今,我们这片沃土上,就伫立着许多文学大家的闪亮群像,他们充满着生活的姿态,简约朴素,平凡安然,为我们的民族增添了文化的厚重,散发着勃勃生机。
罗曼女士也感同身受到:“在夏日阅读这本著作,真的是一种享受,犹如一股清风袭来。文章分为八部分,我尤为欣赏其中的家世春秋这一讲集,也是在这一集中,我读到了众多嘉宾读到的渊源,就是现在所在的庭院就是当年曹公撰写《红楼梦》是他暂居京城之地。”
向云驹先生对此次活动评论到,她的写作特点有诗性,有诗的语言,包括她的评论,她跳出评论的套路,用她一种特殊的文学的这种角度,而并不纯粹是一种评论的角度,这些都让她的书写有独特性。另外,这种典雅和华丽,这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如何消化古典的经典和传统,如何把汉语的丰富的词汇,典籍是一个选择,但是汉语华丽的历史和华丽的背景,把华丽的部分去掉了,是一个汉语的缺失。我们不能单一的强调朴实无华白描,有要同时强调它的繁华和绚丽,这种典雅,我认为她这方面也是一个风格很好的,和传统打通的这样一种尝试和路径,是值得鼓励的,也值得肯定的,而且也带给我们很多很丰富的阅读的享受。
北乔先生品论到:“散文,在中国的散文系统中间是一个庞杂的概念,尤其是当下,其中有一脉发展得很好,就是散文的日常生活,我觉得《何曾东风旧》,我要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就是在当下有关日常生活的散文写作中间,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散文之心,让散文进入日常生活,或者让日常生活如何成为散文写作的核心的部分。”
丁小炜先生说到,“小说是我说的境界,散文是说我的境界”,杨清茨老师的散文都写“我”。她的散文精细醇厚有情趣有独特的事物的发现,有很多新的信息,充满着禅意和意境,她的散文也反映出她对当下的生活态度,非常地平和、平淡比较温馨,有抚慰人心的意景,文章里每一处都是风景,让人读起来感人至深。
敬文东先生发言到:“清茨的随笔,我看过电子版,我很深的感觉是从把心和味觉忽略掉,重视视觉之后,重新到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时候,就是从心开始,从心来感受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事物,我们的灵魂赶不上腿这是个事实。心,古人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秦立彦女士也有感而发到:“《何曾东风旧》里面有一篇就叫《何曾东风旧》,我想很温馨的一个画面,里面也有痛的爱情的篇章,有一篇是东风恶,特别有力,因为她自己在恶的东风里面感觉到无助。这个痛不仅是个人的痛,她的痛可以引申到变成一种悲悯,引申到变成对别人的爱。”
陈均教授在这次活动中也评论到:传统文化作为自我教育自我素养的展现。文章里可以读到作者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爱好和研习,比如说读经、坐禅、书画、紫砂壶等等,通过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作者本身的素养。
陈香女士认为杨清茨的散文体现出了浓厚的女性特色,这个特色首先体现在女性化的视角,以显著的性别视角,自我体验的叙述中,构建或者是抒发个体化的感情。以女性特有的感悟、体味,领悟生活的意义,以女性特有的体悟人间真情。作者整体的作品的体验非常浓烈,偏于直觉和顿悟,感受细腻抒发个体经验,以情感的抒发和生活的片段,折射生活的全部的意义和价值。
宋然女士有感而发到,作者深情地描写,抒发出的正能量,给人以蓬勃向上,为国奋斗增添了壮志豪情,这样的写作态度和追求值得称赞。她用情怀完成着心灵追问,深刻充实着审美内涵,这些都与作家的修为、阅历、思考相关,这样的审美走向,充满自然情趣,有着唐诗宋词的古典意味,有着不乏烟火气息下的现代之美,刹那间让人明白了内心的叩问和美的力量,从中赋予了寻常百姓生活的味道。
张显、张之泽、艾诺依、王峰、马慧聪、罗曼、郑中恺、卢荡、蓝帆、张宏等多位著名诗人以及文学艺术家也参与出席了此次仪式。